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金融行业,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银行需要不断地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以保持竞争力。浦发行于2021年提出的“创新为主旨、服务为落脚”的经营思路,为银行的创新实践指明了方向。本课程的设计旨在提升开发服务中心人员的创新能力,通过结合脑科学、思维方法论及问题分析与解决的经典方法论,全面促进银行在产品、服务、流程及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创新。
本课程的背景源于浦发行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针对开发服务中心人员的创新能力提升,课程内容强调了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课程时间为两天,结合线上与线下教学,采用多种授课方式,包括讲师讲授、案例分析、分组研讨、课堂练习等,旨在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提升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探索创新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创新的定义与意义。根据不同学者的观点,如熊比特、德鲁克及克里斯滕森,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对市场需求的洞察和对客户价值的创造。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人常常存在一系列关于创新的误区,如认为创新仅仅是研发部的事情,或者只有技术驱动的改变才算创新。事实上,创新的三要素包括专业知识、动机意愿及工具方法,缺乏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导致创新的失败。
此外,创新过程中也面临许多障碍,如自我设限、思维定式及缺乏想象力等。许多员工在面对改变时,往往会不自觉地依赖于已有的经验和思维模式,而忽视了创新的可能性。为了打破这些障碍,课程中特别强调了质疑权威、培养质疑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学员在日常工作中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从而激发创造力。
创新思维是实现创新的重要基础。本课程中,学员们将接受多种创新思维的训练,如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水平思维与垂直思维等。发散思维强调在解决问题时产生尽可能多的想法,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不受限制地思考,能够帮助团队探索多样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曲别针的多种用途案例,学员可以认识到一个简单的物品可以承载丰富的创意。
而收敛思维则是对众多想法进行筛选和评估,选择出最佳方案。在案例分析中,通过对ABC三个方案的比较,学员能够学习如何在众多选择中做出明智的决策。此外,课程还介绍了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个体思维与集体思维的对比,帮助学员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在不同场景下选择合适思维方式的必要性。
创新不仅需要思维的启发,更需要工具的支持。本课程中介绍了十种常用的创新方法,包括加法创新、减法创新、乘法创新等。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学员们能够理解这些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例如,加法创新可以通过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增加新功能来提升用户体验,而减法创新则是通过简化流程来提高效率。
在任务统筹法的应用中,学员们能够学习如何将复杂的任务进行合理分解,从而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创新属性关联法则强调将不同领域的属性进行联想与结合,从而产生新的创意。例如,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催生了众多金融科技产品,为传统银行业务带来了新的活力。
除了创新方法,课程还特别强调了六种创新工具的运用,包括金字塔结构、鱼骨图、问题树、思维导图等。这些工具能够帮助学员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进行系统分析与解决。
通过对这些工具的实操练习,学员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有效运用,提升问题解决的效率与质量。
本次培训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与工具的掌握。学员在课程结束后,可以带着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利用所学的创新方法与工具,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措施与建议,回到公司进行实践。
通过这样的培训,浦发行希望能够在全体员工中形成一个创新的文化氛围,使每位员工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创新的过程中,为银行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只有通过系统的培训与实操,才能真正提升员工的创新能力,使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