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角色的深度解析
在当今社会,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尤其是在国家层面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了审计在反腐治乱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一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发现财务问题,更是为了维护企业的整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理解和掌握内部审计的角色,尤其是在反舞弊方面的作用,是每一个审计人员的必修课。
【课程背景】2023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时指出,“要充分发挥审计在反腐治乱方面的重要作用,沿着资金、项目流向监督公权力运行,看好‘钱袋子’、‘账本子’,推动政府过‘紧日子’。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坚持揭露查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不动摇,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坚决查处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坚决查处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腐”。要紧盯机构改革涉及的重点行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严肃查处改革推进过程中的违规违纪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障财政资金安全。”可以看到,国家已经将审计工作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审计已经成为国家反腐体系的重要一环!而对于企业来说,审计工作往往特指内部审计工作,这就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必须要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的舞弊行为,必须要以零容忍的态度舞弊行为,牢牢守住企业经营的红线和底线,因为这是企业长治久安、平稳发展的基础。本课程的目标就是帮助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发现舞弊信号,深挖舞弊线索,查处舞弊分子,为企业经营管理保驾护航!【课程收益】了解舞弊的的危害了解舞弊和内部审计的关系深刻理解舞弊相关理论的实用价值掌握内部审计发现舞弊线索的技巧和方法掌握查证舞弊行为的技巧和方法掌握内部审计反舞弊工作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课程对象】内部审计部门全员、内控合规部门全员、监察部门全员【课程时间】6小时【课程大纲】一、舞弊的危害有多大?1、舞弊的显性危害——经济损失2、舞弊的隐性危害——品牌声誉二、舞弊的特点和舞弊理论1、什么是舞弊2、舞弊的特点?3、舞弊理论一:舞弊三角4、舞弊理论二:GONE三、舞弊的类型1、三大类舞弊行为2、舞弊者的行为特点四、内部审计和反舞弊的关系1、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定位和角色2、什么是反舞弊?3、舞弊线索来自哪里?五、内部审计部门和监察部门反舞弊的不同1、舞弊线索来源不同2、内部审计反舞弊的“三板斧”(1)死盯“机会”(2)重视“压力”(3)把准“动机”六、内部审计如何发现舞弊线索1、案例一:内控缺陷——一个贪污80万元的收银员(1)基本案情(2)舞弊环节的初始控制流程(3)舞弊人员的基本情况(4)例行审计发现岗位设置缺陷(5)“三板斧”研判问题(6)进一步的审计程序设计(7)复盘:哪些环节出了问题?(8)内控缺陷及整改措施(9)案例小结:“三板斧”的应用2、案例二:监督真空——异常股权结构背后的阴谋(1)基本案情(2)离任审计发现异常股权结构(3)“三板斧”研判问题(4)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无果(5)“欲擒故纵”紧抓不放(6)二次复核查清股权阴谋(7)案例小结3、案例三:信息不对称——一个零件为啥有两个名?(1)基本案情(2)IT审计发现零件名称存在异常(3)“三板斧”研判问题(4)制定进一步的审计程序(5)信息不对称的阴影(6)案例小结4、案例四:监管真空——真团购还是假团购?(1)基本案情(2)销售专项审计发现团购金额偏高(3)“三板斧”研判问题(4)制定进一步的审计程序(5)假团购浮出水面(6)案例小结七、内部审计反舞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审计人员反舞弊面临的法律风险2、审计人员判断是否合法的简单原则3、审计人员可能面临的其他风险4、风险预防与控制
舞弊的危害
舞弊行为对企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可以划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危害。
- 显性危害:经济损失是舞弊行为最直接的后果。例如,贪污、挪用公款等行为会导致企业的资金流失,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财务健康。
- 隐性危害:品牌声誉的损害往往更为严重。舞弊行为一旦被曝光,不仅会影响客户的信任,还可能导致市场份额的丧失,甚至影响到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
舞弊的特点与理论
要有效打击舞弊行为,首先需要了解其特点和理论基础。
- 舞弊的定义:舞弊是指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的行为,通常伴随着欺骗和隐瞒。
- 舞弊的特点:舞弊行为通常具有隐蔽性、计划性和复杂性,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 舞弊三角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舞弊行为的发生通常需要三种要素的结合:机会、压力和动机。
- GONE理论:该理论进一步细化了舞弊行为的成因,强调了人员的道德缺失和机构管理上的缺陷。
内部审计与反舞弊的关系
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中的角色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反舞弊的过程中。
- 企业定位: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监督和评估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报告的有效性。
- 反舞弊的定义:反舞弊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识别、预防和制止舞弊行为,以保护企业的资产和声誉。
- 舞弊线索的来源: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从日常的财务数据、员工反馈和其他信息中发现舞弊的蛛丝马迹。
内部审计与监察部门的区别
尽管内部审计和监察部门在反舞弊方面有相同的目标,但两者的工作重点和方式却有所不同。
- 舞弊线索来源:内部审计往往侧重于企业内部的财务和管理流程,而监察部门则可能关注更广泛的合规性和法律问题。
- 反舞弊的“三板斧”:内部审计在反舞弊中,可以通过“死盯机会”、“重视压力”和“把准动机”来识别和防范舞弊行为。
如何发现舞弊线索
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以便在日常审计中能及时发现舞弊线索。以下是几个案例分析,展现了如何通过实际操作识别舞弊行为。
案例一:内控缺陷的发现
在某企业的审计过程中,一名收银员被发现贪污80万元。通过分析审计流程,我们发现了以下几点:
- 初始控制流程的缺陷:收银员的岗位设置不合理,导致其有机会篡改交易记录。
- 例行审计的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岗位设置问题,缺乏对关键环节的审查。
- 整改措施:根据审计发现,调整岗位设置,加强内控流程,定期开展审计检查。
案例二:异常股权结构的揭露
在离任审计中,审计人员发现了异常股权结构,经过深入调查,最终揭露了背后的阴谋。
- 问题研判:通过分析股权变更记录,审计人员发现了不合理的股权转让行为。
- 进一步审计程序:设计了一套针对性的审计程序,确保对股权结构的全面了解。
案例三:信息不对称的调查
在IT审计中,发现某零件存在两个不同的名称,经过深入调查,发现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 异常发现:通过审计软件分析,发现零件名称的记录不一致,可能存在舞弊行为。
- 审计程序设计:制定了相应的审计程序,进一步核查零件的采购流程和供应商信息。
案例四:假团购的识别
在销售专项审计中,发现团购金额偏高,通过审计发现了假团购的行为。
- 审计发现:对比实际销售数据和团购记录,发现了异常波动。
- 后续审计:通过数据分析和现场调查,最终确认了假团购的存在。
内部审计反舞弊的挑战与应对
尽管内部审计在反舞弊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面临着诸多挑战。
- 法律风险:审计人员在调查舞弊时,必须注意合规性,以免涉及法律纠纷。
- 判断原则:审计人员需要具备判断舞弊行为是否合法的能力,这往往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 其他风险:在反舞弊过程中,审计人员可能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压力。
- 风险控制:制定相应的风险预防和控制措施,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语
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在反舞弊方面。通过深入了解舞弊的危害、特点及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审计人员能够更有效地识别和防范舞弊行为,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随着国家对审计工作的重视不断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也必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审计人员能够在这条反舞弊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为企业的长治久安贡献更大的力量。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分享、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