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弊理论:企业内部审计的关键环节
在当今商业环境中,舞弊行为不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对其品牌声誉和市场地位产生深远的影响。2023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审计在反腐治乱方面的重要作用,强调了对舞弊行为的零容忍态度。这一讲话不仅为国家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企业内部审计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将围绕“舞弊理论”展开讨论,探讨舞弊的危害、特点及内部审计在反舞弊中的重要作用,并提供实用的策略和方法,以帮助企业有效防范舞弊行为。
【课程背景】2023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时指出,“要充分发挥审计在反腐治乱方面的重要作用,沿着资金、项目流向监督公权力运行,看好‘钱袋子’、‘账本子’,推动政府过‘紧日子’。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坚持揭露查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不动摇,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坚决查处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坚决查处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腐”。要紧盯机构改革涉及的重点行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严肃查处改革推进过程中的违规违纪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障财政资金安全。”可以看到,国家已经将审计工作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审计已经成为国家反腐体系的重要一环!而对于企业来说,审计工作往往特指内部审计工作,这就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必须要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的舞弊行为,必须要以零容忍的态度舞弊行为,牢牢守住企业经营的红线和底线,因为这是企业长治久安、平稳发展的基础。本课程的目标就是帮助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发现舞弊信号,深挖舞弊线索,查处舞弊分子,为企业经营管理保驾护航!【课程收益】了解舞弊的的危害了解舞弊和内部审计的关系深刻理解舞弊相关理论的实用价值掌握内部审计发现舞弊线索的技巧和方法掌握查证舞弊行为的技巧和方法掌握内部审计反舞弊工作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课程对象】内部审计部门全员、内控合规部门全员、监察部门全员【课程时间】6小时【课程大纲】一、舞弊的危害有多大?1、舞弊的显性危害——经济损失2、舞弊的隐性危害——品牌声誉二、舞弊的特点和舞弊理论1、什么是舞弊2、舞弊的特点?3、舞弊理论一:舞弊三角4、舞弊理论二:GONE三、舞弊的类型1、三大类舞弊行为2、舞弊者的行为特点四、内部审计和反舞弊的关系1、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定位和角色2、什么是反舞弊?3、舞弊线索来自哪里?五、内部审计部门和监察部门反舞弊的不同1、舞弊线索来源不同2、内部审计反舞弊的“三板斧”(1)死盯“机会”(2)重视“压力”(3)把准“动机”六、内部审计如何发现舞弊线索1、案例一:内控缺陷——一个贪污80万元的收银员(1)基本案情(2)舞弊环节的初始控制流程(3)舞弊人员的基本情况(4)例行审计发现岗位设置缺陷(5)“三板斧”研判问题(6)进一步的审计程序设计(7)复盘:哪些环节出了问题?(8)内控缺陷及整改措施(9)案例小结:“三板斧”的应用2、案例二:监督真空——异常股权结构背后的阴谋(1)基本案情(2)离任审计发现异常股权结构(3)“三板斧”研判问题(4)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无果(5)“欲擒故纵”紧抓不放(6)二次复核查清股权阴谋(7)案例小结3、案例三:信息不对称——一个零件为啥有两个名?(1)基本案情(2)IT审计发现零件名称存在异常(3)“三板斧”研判问题(4)制定进一步的审计程序(5)信息不对称的阴影(6)案例小结4、案例四:监管真空——真团购还是假团购?(1)基本案情(2)销售专项审计发现团购金额偏高(3)“三板斧”研判问题(4)制定进一步的审计程序(5)假团购浮出水面(6)案例小结七、内部审计反舞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审计人员反舞弊面临的法律风险2、审计人员判断是否合法的简单原则3、审计人员可能面临的其他风险4、风险预防与控制
一、舞弊的危害有多大?
舞弊行为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主要可以分为显性危害和隐性危害。
- 舞弊的显性危害——经济损失:舞弊行为直接导致企业财务损失,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例如,一名员工通过伪造报销单据获取不当利益,直接造成了企业资金的流失。
- 舞弊的隐性危害——品牌声誉:一旦企业发生舞弊事件,可能会对其品牌形象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消费者和合作伙伴对企业的信任度下降,长远来看可能影响到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二、舞弊的特点和舞弊理论
舞弊行为具有一定的特点,理解这些特点对于内部审计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 什么是舞弊:舞弊是指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的行为,通常包括欺诈、贪污和挪用资金等。
- 舞弊的特点:舞弊行为往往是有计划的,涉及多方合谋,且实施过程隐蔽,难以被及时发现。
在舞弊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值得关注:
- 舞弊三角理论:该理论认为舞弊行为的发生是由“机会”、“动机”和“合理化”三者的结合造成的。机会指的是舞弊者能够实施舞弊的环境和条件;动机是指舞弊者实施舞弊的内在驱动力;合理化是舞弊者为其行为辩解的心理过程。
- GONE理论:此理论强调舞弊行为的四个要素:贪婪(Greed)、机会(Opportunity)、需要(Necessity)和情绪(Emotion)。理解这些要素,可以帮助内部审计人员更好地识别潜在的舞弊风险。
三、舞弊的类型
舞弊行为可以分为三大类,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行为特点。
- 财务舞弊:包括伪造财务报表、虚报收入等,旨在通过不当手段提升企业的财务表现。
- 管理舞弊:如高管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贪污或挪用资金,通常涉及权力的滥用。
- 行为舞弊:指员工在工作中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行为,如私用公司资源等。
舞弊者的行为特点通常包括高风险倾向、对公司流程的不满以及对利益的强烈追求。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帮助内部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地识别潜在的舞弊信号。
四、内部审计和反舞弊的关系
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反舞弊方面。它不仅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监督,也是对舞弊行为的预防和查处的有效手段。
- 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定位和角色:内部审计部门负责评估和改进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流程,确保企业运营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 什么是反舞弊:反舞弊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防止和打击舞弊行为的过程。它不仅包括对舞弊行为的查处,还包括舞弊风险的评估和预防。
- 舞弊线索来自哪里:舞弊线索可以来自于内部审计的日常检查、员工举报、财务异常等多个方面。有效的线索识别是反舞弊成功的关键。
五、内部审计部门和监察部门反舞弊的不同
虽然内部审计和监察部门的目标都是为了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但二者在工作重点和方法上存在一些差异。
- 舞弊线索来源不同:内部审计通常依赖于系统的审计程序和日常监控,而监察部门可能更多依赖于举报和调查。
- 内部审计反舞弊的“三板斧”:
- 死盯“机会”: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减少舞弊行为发生的机会。
- 重视“压力”:理解员工的压力来源,适时提供支持和帮助,降低舞弊动机。
- 把准“动机”:通过员工培训和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道德标准,降低舞弊行为的发生率。
六、内部审计如何发现舞弊线索
内部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和方法,以有效地发现舞弊线索。以下是几个具体案例的分析。
案例一:内控缺陷——一个贪污80万元的收银员
基本案情:一名收银员通过伪造报销单据,贪污了公司80万元。通过例行审计发现该岗位存在明显的内控缺陷。
- 舞弊环节的初始控制流程缺失,导致其能够轻松实施舞弊。
- 审计人员通过“三板斧”方法,仔细分析了舞弊动机和机会,最终识别出问题。
- 建议进行岗位重组和内控整改,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案例二:监督真空——异常股权结构背后的阴谋
基本案情:离任审计发现异常股权结构,经过深入调查,揭开了隐藏的舞弊行为。
- 通过“欲擒故纵”的方式,审计人员紧抓不放,最终查清了股权阴谋。
- 该案例表明,监督的缺失可能导致严重的舞弊行为,内部审计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案例三:信息不对称——一个零件为啥有两个名?
基本案情:IT审计发现某零件的名称存在异常,通过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揭示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舞弊行为。
- 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异常数据,识别出潜在的舞弊线索。
- 制定进一步的审计程序,确保信息的透明性和准确性。
案例四:监管真空——真团购还是假团购?
基本案情:销售专项审计发现团购金额偏高,经过调查,发现假团购的行为。
- 审计人员通过分析销售数据,识别出异常指标,揭示了舞弊行为。
- 此案例强调了对销售过程的严格监控,确保所有交易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七、内部审计反舞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反舞弊的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需要面临多种风险和挑战,以下是几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 审计人员反舞弊面临的法律风险:审计过程中可能涉及法律责任,审计人员需谨慎行事。
- 审计人员判断是否合法的简单原则:在判断舞弊行为时,保持客观和公正,根据事实做出判断。
- 审计人员可能面临的其他风险:包括信息泄露、内部冲突等,需提前做好风险评估和控制。
- 风险预防与控制:建立健全的内控机制和审计流程,确保企业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总结
舞弊行为对企业的危害深远,内部审计作为反舞弊的重要工具,必须全面了解舞弊的特点、类型和相关理论。通过案例分析,审计人员可以掌握识别舞弊线索的技巧,提升反舞弊的有效性。在此背景下,企业应重视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设,确保其在反舞弊中的关键作用,为企业的长治久安和稳步发展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分享、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