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弊线索发现:企业内部审计的关键任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舞弊行为在企业中日益突出,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2023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了审计在反腐治乱方面的重要性,特别指出要关注资金流向,推动政府过“紧日子”。这一讲话不仅为国家的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企业的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围绕“舞弊线索发现”这一主题,深入探讨舞弊的危害、特点、类型及内部审计如何有效发现舞弊线索的各个方面。
【课程背景】2023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时指出,“要充分发挥审计在反腐治乱方面的重要作用,沿着资金、项目流向监督公权力运行,看好‘钱袋子’、‘账本子’,推动政府过‘紧日子’。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坚持揭露查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不动摇,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坚决查处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坚决查处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腐”。要紧盯机构改革涉及的重点行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严肃查处改革推进过程中的违规违纪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障财政资金安全。”可以看到,国家已经将审计工作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审计已经成为国家反腐体系的重要一环!而对于企业来说,审计工作往往特指内部审计工作,这就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必须要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的舞弊行为,必须要以零容忍的态度舞弊行为,牢牢守住企业经营的红线和底线,因为这是企业长治久安、平稳发展的基础。本课程的目标就是帮助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发现舞弊信号,深挖舞弊线索,查处舞弊分子,为企业经营管理保驾护航!【课程收益】了解舞弊的的危害了解舞弊和内部审计的关系深刻理解舞弊相关理论的实用价值掌握内部审计发现舞弊线索的技巧和方法掌握查证舞弊行为的技巧和方法掌握内部审计反舞弊工作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课程对象】内部审计部门全员、内控合规部门全员、监察部门全员【课程时间】6小时【课程大纲】一、舞弊的危害有多大?1、舞弊的显性危害——经济损失2、舞弊的隐性危害——品牌声誉二、舞弊的特点和舞弊理论1、什么是舞弊2、舞弊的特点?3、舞弊理论一:舞弊三角4、舞弊理论二:GONE三、舞弊的类型1、三大类舞弊行为2、舞弊者的行为特点四、内部审计和反舞弊的关系1、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定位和角色2、什么是反舞弊?3、舞弊线索来自哪里?五、内部审计部门和监察部门反舞弊的不同1、舞弊线索来源不同2、内部审计反舞弊的“三板斧”(1)死盯“机会”(2)重视“压力”(3)把准“动机”六、内部审计如何发现舞弊线索1、案例一:内控缺陷——一个贪污80万元的收银员(1)基本案情(2)舞弊环节的初始控制流程(3)舞弊人员的基本情况(4)例行审计发现岗位设置缺陷(5)“三板斧”研判问题(6)进一步的审计程序设计(7)复盘:哪些环节出了问题?(8)内控缺陷及整改措施(9)案例小结:“三板斧”的应用2、案例二:监督真空——异常股权结构背后的阴谋(1)基本案情(2)离任审计发现异常股权结构(3)“三板斧”研判问题(4)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无果(5)“欲擒故纵”紧抓不放(6)二次复核查清股权阴谋(7)案例小结3、案例三:信息不对称——一个零件为啥有两个名?(1)基本案情(2)IT审计发现零件名称存在异常(3)“三板斧”研判问题(4)制定进一步的审计程序(5)信息不对称的阴影(6)案例小结4、案例四:监管真空——真团购还是假团购?(1)基本案情(2)销售专项审计发现团购金额偏高(3)“三板斧”研判问题(4)制定进一步的审计程序(5)假团购浮出水面(6)案例小结七、内部审计反舞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审计人员反舞弊面临的法律风险2、审计人员判断是否合法的简单原则3、审计人员可能面临的其他风险4、风险预防与控制
舞弊的危害有多大?
舞弊行为不仅对企业造成显性经济损失,还带来了隐性的品牌声誉危害。具体而言:
- 显性危害——经济损失:舞弊行为直接导致企业资金的流失,影响企业的财务健康和持续经营能力。
- 隐性危害——品牌声誉:一旦舞弊事件曝光,企业的声誉将受到严重打击,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信任度下降,可能导致市场份额的丧失。
因此,抓好舞弊线索的发现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对此高度重视。
舞弊的特点和舞弊理论
了解舞弊的特点是有效识别和防范舞弊行为的前提。舞弊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隐蔽性:舞弊行为往往发生在不易被发现的情况下,给审计工作带来挑战。
- 复杂性:舞弊行为的形式多种多样,涉及的环节和人员复杂,使得审计工作需要更加细致和深入。
- 持续性:一些舞弊行为可能在长时间内未被发现,造成的损害逐渐累积。
舞弊理论为内部审计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思维框架。舞弊三角理论强调了舞弊行为的三个关键因素:机会、动机和合理化。而GONE理论则进一步分析了舞弊行为的四个关键要素:贪婪、机会、需要和自我辩护。这些理论帮助审计人员更好地理解舞弊行为的根源,从而提高发现舞弊线索的能力。
舞弊的类型
舞弊行为可以分为三大类:
- 财务舞弊:通过虚假财务报告、篡改账目等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
- 资产舞弊:通过盗窃、挪用等方式侵占公司资产。
- 管理舞弊:在管理决策中存在利益冲突、失职等行为,损害公司利益。
舞弊者的行为特点通常包括:对金钱的过度贪婪、对公司规章制度的漠视以及对风险的低估。这些特点为内部审计提供了重要的识别线索。
内部审计和反舞弊的关系
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财务合规的监控者,更是舞弊行为的“侦探”。反舞弊的核心在于识别、预防和查处舞弊行为,而内部审计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舞弊线索可以来自多个渠道,包括员工举报、异常财务数据、内部控制缺陷等。内部审计部门应积极建立多元化的舞弊线索获取机制,确保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舞弊风险。
内部审计部门和监察部门反舞弊的不同
虽然内部审计和监察部门都负责反舞弊工作,但他们的工作重点和线索来源存在差异:
- 舞弊线索来源不同:内部审计更多依赖于日常审计数据和内部控制,而监察部门则可能依赖外部举报和调查。
- 内部审计反舞弊的“三板斧”:包括死盯“机会”、重视“压力”和把准“动机”。这种方法论帮助审计人员全面分析舞弊风险,提高发现舞弊线索的能力。
内部审计如何发现舞弊线索
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探索舞弊线索的发现方法。以下是几个案例的解析:
案例一:内控缺陷——一个贪污80万元的收银员
基本案情:某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发现收银员出现巨额资金短缺,经调查发现该收银员通过篡改账目实施贪污。
舞弊环节的初始控制流程:企业在收银流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舞弊者可以轻易操控账目。
舞弊人员的基本情况:该收银员工作多年,表现良好,未引起管理层的怀疑。
例行审计发现岗位设置缺陷:审计中发现收银员的岗位职责重叠,缺乏交叉检查。
“三板斧”研判问题:审计人员通过对收银流程的分析,识别出控制缺陷,进一步设计审计程序。
复盘:通过审计发现管理层未能有效执行内部控制政策,造成了舞弊行为的发生。
内控缺陷及整改措施:企业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了岗位设置,加强了交叉检查机制。
案例二:监督真空——异常股权结构背后的阴谋
基本案情:某公司在离任审计中发现股权结构异常,经过深入调查发现存在严重的利益输送行为。
离任审计发现异常股权结构:通过审计发现股东之间存在不合法的股份转让。
“三板斧”研判问题:审计人员对此股权结构进行细致分析,发现潜在的舞弊风险。
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无果:在初次审计后,未能直接证实舞弊行为。
“欲擒故纵”紧抓不放:审计人员决定采取更深入的调查措施,追踪相关股东的交易记录。
二次复核查清股权阴谋:最终通过多次调查,成功揭露了隐藏的舞弊行为。
案例三:信息不对称——一个零件为啥有两个名?
基本案情:某企业在IT审计中发现同一零件存在多个名称,经过调查发现存在虚假采购行为。
IT审计发现零件名称存在异常: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零件名称与采购记录不一致。
“三板斧”研判问题:审计人员分析数据,识别出信息不对称的可能原因。
制定进一步的审计程序:针对发现的问题,设计了详细的审计程序,追踪采购流程。
信息不对称的阴影:最终,审计人员发现了多个供应商之间的不正当交易。
案例四:监管真空——真团购还是假团购?
基本案情:某企业在销售专项审计中发现团购金额异常,经过调查发现存在虚假团购行为。
销售专项审计发现团购金额偏高:通过审计发现团购记录与实际销售情况不符。
“三板斧”研判问题:审计人员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团购背后的不正常操作。
制定进一步的审计程序:针对发现的问题,设计详细审计程序,追踪团购资金流向。
假团购浮出水面:最终,审计人员揭露了企业内部的虚假团购行为。
内部审计反舞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反舞弊工作中,审计人员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 审计人员反舞弊面临的法律风险:审计人员在查处舞弊行为时,可能面临法律责任,需谨慎行事。
- 审计人员判断是否合法的简单原则:审计人员在判断舞弊行为时,应遵循合理合法的原则,不可随意扩展责任。
- 审计人员可能面临的其他风险:包括职业道德风险、人际关系风险等,需提高警惕。
- 风险预防与控制: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定期开展反舞弊培训,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
结论
舞弊行为对企业的危害不容小觑,内部审计作为反舞弊的重要手段,必须高度重视舞弊线索的发现。通过建立有效的审计机制、加强内部控制、借助舞弊理论,企业可以有效识别和防范舞弊行为,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企业需不断更新审计思维,强化审计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舞弊行为,确保企业长治久安。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分享、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