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弊线索发现:企业内部审计的新挑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舞弊行为愈加频繁。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了审计在反腐治乱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要全面监督公权力的运行,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这一讲话不仅为国家的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更为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反舞弊的重要环节,其在发现舞弊线索方面的作用愈加凸显。
【课程背景】2023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时指出,“要充分发挥审计在反腐治乱方面的重要作用,沿着资金、项目流向监督公权力运行,看好‘钱袋子’、‘账本子’,推动政府过‘紧日子’。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坚持揭露查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不动摇,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坚决查处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坚决查处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腐”。要紧盯机构改革涉及的重点行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严肃查处改革推进过程中的违规违纪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障财政资金安全。”可以看到,国家已经将审计工作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审计已经成为国家反腐体系的重要一环!而对于企业来说,审计工作往往特指内部审计工作,这就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必须要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的舞弊行为,必须要以零容忍的态度舞弊行为,牢牢守住企业经营的红线和底线,因为这是企业长治久安、平稳发展的基础。本课程的目标就是帮助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发现舞弊信号,深挖舞弊线索,查处舞弊分子,为企业经营管理保驾护航!【课程收益】了解舞弊的的危害了解舞弊和内部审计的关系深刻理解舞弊相关理论的实用价值掌握内部审计发现舞弊线索的技巧和方法掌握查证舞弊行为的技巧和方法掌握内部审计反舞弊工作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课程对象】内部审计部门全员、内控合规部门全员、监察部门全员【课程时间】6小时【课程大纲】一、舞弊的危害有多大?1、舞弊的显性危害——经济损失2、舞弊的隐性危害——品牌声誉二、舞弊的特点和舞弊理论1、什么是舞弊2、舞弊的特点?3、舞弊理论一:舞弊三角4、舞弊理论二:GONE三、舞弊的类型1、三大类舞弊行为2、舞弊者的行为特点四、内部审计和反舞弊的关系1、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定位和角色2、什么是反舞弊?3、舞弊线索来自哪里?五、内部审计部门和监察部门反舞弊的不同1、舞弊线索来源不同2、内部审计反舞弊的“三板斧”(1)死盯“机会”(2)重视“压力”(3)把准“动机”六、内部审计如何发现舞弊线索1、案例一:内控缺陷——一个贪污80万元的收银员(1)基本案情(2)舞弊环节的初始控制流程(3)舞弊人员的基本情况(4)例行审计发现岗位设置缺陷(5)“三板斧”研判问题(6)进一步的审计程序设计(7)复盘:哪些环节出了问题?(8)内控缺陷及整改措施(9)案例小结:“三板斧”的应用2、案例二:监督真空——异常股权结构背后的阴谋(1)基本案情(2)离任审计发现异常股权结构(3)“三板斧”研判问题(4)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无果(5)“欲擒故纵”紧抓不放(6)二次复核查清股权阴谋(7)案例小结3、案例三:信息不对称——一个零件为啥有两个名?(1)基本案情(2)IT审计发现零件名称存在异常(3)“三板斧”研判问题(4)制定进一步的审计程序(5)信息不对称的阴影(6)案例小结4、案例四:监管真空——真团购还是假团购?(1)基本案情(2)销售专项审计发现团购金额偏高(3)“三板斧”研判问题(4)制定进一步的审计程序(5)假团购浮出水面(6)案例小结七、内部审计反舞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审计人员反舞弊面临的法律风险2、审计人员判断是否合法的简单原则3、审计人员可能面临的其他风险4、风险预防与控制
舞弊的危害有多大?
舞弊行为可以对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品牌声誉危害。舞弊的显性危害主要体现在经济损失上,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而舞弊的隐性危害则更为深远,涉及企业的品牌声誉和市场信任度。一旦舞弊行为被曝光,企业的形象将受到重创,客户的信任会迅速流失,最终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舞弊的类型与特点
舞弊行为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财务舞弊、管理舞弊和合规舞弊。财务舞弊通常涉及虚报收入、隐匿支出等手段,直接影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管理舞弊则多表现为滥用职权、挪用公款等行为,损害企业的合法权益;合规舞弊则是违反法律法规,造成企业面临法律风险。
舞弊行为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舞弊者往往通过精心设计的手段掩盖其不法行为,增加了内部审计发现舞弊线索的难度。因此,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专业的分析能力,才能有效识别潜在的舞弊风险。
内部审计与反舞弊的关系
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舞弊工作的核心力量。通过内部审计,企业能够及时发现舞弊行为,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防止舞弊事件的发生。
反舞弊不仅仅是审计部门的责任,更应当是全企业的共同任务。舞弊线索的来源多种多样,可能来自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员工举报等多个渠道。因此,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在日常审计工作中,建立健全舞弊线索发现机制,提升识别和分析舞弊行为的能力。
内部审计如何发现舞弊线索
在发现舞弊线索的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以提高发现舞弊行为的效率和准确性。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技巧与案例分析:
案例一:内控缺陷——一个贪污80万元的收银员
在一次例行审计中,审计人员发现一名收银员存在持续的资金短缺情况。通过对该员工的岗位设置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在职责分配上存在明显的控制缺陷,导致其能够轻易地隐瞒资金缺失。审计人员随后开展了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揭露了该员工贪污80万元的事实。
案例二:监督真空——异常股权结构背后的阴谋
对于一家正在进行离任审计的企业,审计人员发现其股权结构异常复杂,存在疑似利益输送的风险。通过对股东背景的深入调查,审计人员揭示了一系列股权操控行为,确保了企业的股东权益不被侵害。
案例三:信息不对称——一个零件为何有两个名?
在IT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发现某个零件在系统中的名称存在异常。通过对零件采购和使用情况的调查,审计人员最终确认该零件存在虚假采购行为,导致企业面临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案例四:监管真空——真团购还是假团购?
在销售专项审计中,审计人员发现某团购项目的金额异常偏高。经过详细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确认该团购项目存在虚假团购行为,涉及的金额达数十万元,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内部审计反舞弊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反舞弊工作中,审计人员需要特别关注法律风险和判断合法性的问题。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审计工作的合法合规。同时,审计人员应当采取有效的风险预防措施,以降低因舞弊行为所带来的损失。
- 法律风险:审计人员在查处舞弊行为时,需要明确舞弊行为的法律性质,以免因误判而引发法律纠纷。
- 判断原则:审计人员在判断舞弊行为是否合法时,可以依据是否符合企业的内部控制流程及法律规定来进行初步判断。
- 其他风险:审计人员在反舞弊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信息泄露、利益冲突等,因此需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结论
舞弊线索的发现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入分析舞弊的危害、类型及特点,明确内部审计与反舞弊的关系,审计人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更有效地识别和处理舞弊行为。随着国家对审计工作的重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持续提升自身能力,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在未来的工作中,内部审计部门需不断深化对舞弊行为的认识,强化舞弊线索的发现和处理机制,为推动企业合规经营、维护企业形象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分享、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