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控制:内部审计在反舞弊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国家对审计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审计已成为反腐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23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了审计在反腐治乱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讲话不仅为国家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审计风险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背景】2023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时指出,“要充分发挥审计在反腐治乱方面的重要作用,沿着资金、项目流向监督公权力运行,看好‘钱袋子’、‘账本子’,推动政府过‘紧日子’。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坚持揭露查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不动摇,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坚决查处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坚决查处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腐”。要紧盯机构改革涉及的重点行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严肃查处改革推进过程中的违规违纪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障财政资金安全。”可以看到,国家已经将审计工作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审计已经成为国家反腐体系的重要一环!而对于企业来说,审计工作往往特指内部审计工作,这就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必须要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的舞弊行为,必须要以零容忍的态度舞弊行为,牢牢守住企业经营的红线和底线,因为这是企业长治久安、平稳发展的基础。本课程的目标就是帮助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发现舞弊信号,深挖舞弊线索,查处舞弊分子,为企业经营管理保驾护航!【课程收益】了解舞弊的的危害了解舞弊和内部审计的关系深刻理解舞弊相关理论的实用价值掌握内部审计发现舞弊线索的技巧和方法掌握查证舞弊行为的技巧和方法掌握内部审计反舞弊工作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课程对象】内部审计部门全员、内控合规部门全员、监察部门全员【课程时间】6小时【课程大纲】一、舞弊的危害有多大?1、舞弊的显性危害——经济损失2、舞弊的隐性危害——品牌声誉二、舞弊的特点和舞弊理论1、什么是舞弊2、舞弊的特点?3、舞弊理论一:舞弊三角4、舞弊理论二:GONE三、舞弊的类型1、三大类舞弊行为2、舞弊者的行为特点四、内部审计和反舞弊的关系1、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定位和角色2、什么是反舞弊?3、舞弊线索来自哪里?五、内部审计部门和监察部门反舞弊的不同1、舞弊线索来源不同2、内部审计反舞弊的“三板斧”(1)死盯“机会”(2)重视“压力”(3)把准“动机”六、内部审计如何发现舞弊线索1、案例一:内控缺陷——一个贪污80万元的收银员(1)基本案情(2)舞弊环节的初始控制流程(3)舞弊人员的基本情况(4)例行审计发现岗位设置缺陷(5)“三板斧”研判问题(6)进一步的审计程序设计(7)复盘:哪些环节出了问题?(8)内控缺陷及整改措施(9)案例小结:“三板斧”的应用2、案例二:监督真空——异常股权结构背后的阴谋(1)基本案情(2)离任审计发现异常股权结构(3)“三板斧”研判问题(4)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无果(5)“欲擒故纵”紧抓不放(6)二次复核查清股权阴谋(7)案例小结3、案例三:信息不对称——一个零件为啥有两个名?(1)基本案情(2)IT审计发现零件名称存在异常(3)“三板斧”研判问题(4)制定进一步的审计程序(5)信息不对称的阴影(6)案例小结4、案例四:监管真空——真团购还是假团购?(1)基本案情(2)销售专项审计发现团购金额偏高(3)“三板斧”研判问题(4)制定进一步的审计程序(5)假团购浮出水面(6)案例小结七、内部审计反舞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审计人员反舞弊面临的法律风险2、审计人员判断是否合法的简单原则3、审计人员可能面临的其他风险4、风险预防与控制
舞弊的危害与特点
舞弊行为是企业内部管理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它不仅会导致显性的经济损失,还会对企业的品牌声誉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舞弊的显性危害主要体现在直接的经济损失上,如资金流失、资产损毁等。而隐性危害则体现在企业形象受损、客户信任度下降等方面,这些后果往往会在企业长时间内造成负面影响。
舞弊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隐蔽性:舞弊行为通常是在较隐蔽的情况下进行,难以被直接察觉。
- 复杂性:舞弊手法多样,涉及多个环节,增加了发现和查处的难度。
- 系统性:舞弊往往不是个体行为,可能涉及到整个部门或组织的运作。
舞弊的理论框架
理解舞弊的发生机制对于有效的审计风险控制至关重要。舞弊三角理论和GONE理论是分析舞弊行为的重要工具。舞弊三角理论指出,舞弊行为的产生往往是机会、动机与合理化三者的结合。而GONE理论则强调了目标、机会、需要和环境四个因素在舞弊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与反舞弊的关系
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扮演着监督和控制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反舞弊工作中。反舞弊不仅仅是发现和制止舞弊行为,更重要的是通过审计手段识别舞弊风险、改善内部控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舞弊线索的来源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 内部控制缺陷: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审查内部控制流程,发现潜在的舞弊风险。
- 员工举报:建立畅通的举报渠道,可以及时获取舞弊线索。
- 外部审计反馈:外部审计机构的反馈也能为内部审计提供重要的舞弊线索。
内部审计部与监察部门的反舞弊区别
虽然内部审计部门与监察部门在反舞弊方面的目标一致,但两者在工作重点和方法上有所区别。内部审计更注重于系统性和长期性的风险控制,而监察部门则往往侧重于对具体违规行为的查处。
内部审计反舞弊的“三板斧”可以概括为:
- 死盯“机会”:审计人员需关注舞弊发生的环境与机会,识别潜在的风险点。
- 重视“压力”:了解员工在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压力,分析其对舞弊行为的影响。
- 把准“动机”:通过对员工行为的分析,判断其舞弊动机。
内部审计如何发现舞弊线索
在实际操作中,内部审计如何有效发现舞弊线索是关键。以下是一些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审计方法发现并处理舞弊行为:
案例一:内控缺陷导致的贪污行为
在某企业的审计中,发现一名收银员涉嫌贪污80万元。经过审查,发现该员工的岗位设置存在缺陷,导致内控失效。通过“三板斧”研判,识别出舞弊环节,并进一步设计审计程序,最终确认了舞弊行为,提出了整改措施。
案例二:异常股权结构的监督真空
在离任审计中,发现某企业的股权结构异常。通过对股东背景的深入调查,审计人员识别了潜在的股权阴谋,最终通过二次复核确认了异常情况。
案例三: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在IT审计中,发现某零件在系统中存在两个不同的名称。通过细致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揭示了信息不对称的潜在风险,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案例四:团购销售中的监管真空
在销售专项审计中,发现团购金额偏高,通过系统性审计程序,审计人员最终确认了假团购的存在,及时采取了纠正措施。
内部审计反舞弊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反舞弊工作时,审计人员必须意识到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这包括对舞弊行为的判断是否合规,以及在调查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法律责任。此外,审计人员还需关注其他风险,如信息泄露、审计独立性受损等。
风险预防与控制是审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并通过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舞弊风险。
结论
审计风险控制在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反舞弊工作中。通过深入了解舞弊的危害、特点及其理论框架,审计人员可以更有效地识别和控制潜在的舞弊风险。结合实际案例,内部审计部门能够通过系统性的方法发现舞弊线索,并及时采取措施,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企业应更加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将反舞弊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中,以实现长治久安、平稳发展的目标。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分享、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