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缺陷:企业反舞弊的重要前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运营环境日益复杂,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这一背景下,内控缺陷的存在不仅可能导致直接的经济损失,还会影响企业的品牌声誉,甚至可能引发更广泛的法律风险。尤其是在反腐治乱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如何识别和应对内控缺陷,成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背景】2023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时指出,“要充分发挥审计在反腐治乱方面的重要作用,沿着资金、项目流向监督公权力运行,看好‘钱袋子’、‘账本子’,推动政府过‘紧日子’。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坚持揭露查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不动摇,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坚决查处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坚决查处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腐”。要紧盯机构改革涉及的重点行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严肃查处改革推进过程中的违规违纪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障财政资金安全。”可以看到,国家已经将审计工作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审计已经成为国家反腐体系的重要一环!而对于企业来说,审计工作往往特指内部审计工作,这就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必须要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的舞弊行为,必须要以零容忍的态度舞弊行为,牢牢守住企业经营的红线和底线,因为这是企业长治久安、平稳发展的基础。本课程的目标就是帮助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发现舞弊信号,深挖舞弊线索,查处舞弊分子,为企业经营管理保驾护航!【课程收益】了解舞弊的的危害了解舞弊和内部审计的关系深刻理解舞弊相关理论的实用价值掌握内部审计发现舞弊线索的技巧和方法掌握查证舞弊行为的技巧和方法掌握内部审计反舞弊工作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课程对象】内部审计部门全员、内控合规部门全员、监察部门全员【课程时间】6小时【课程大纲】一、舞弊的危害有多大?1、舞弊的显性危害——经济损失2、舞弊的隐性危害——品牌声誉二、舞弊的特点和舞弊理论1、什么是舞弊2、舞弊的特点?3、舞弊理论一:舞弊三角4、舞弊理论二:GONE三、舞弊的类型1、三大类舞弊行为2、舞弊者的行为特点四、内部审计和反舞弊的关系1、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定位和角色2、什么是反舞弊?3、舞弊线索来自哪里?五、内部审计部门和监察部门反舞弊的不同1、舞弊线索来源不同2、内部审计反舞弊的“三板斧”(1)死盯“机会”(2)重视“压力”(3)把准“动机”六、内部审计如何发现舞弊线索1、案例一:内控缺陷——一个贪污80万元的收银员(1)基本案情(2)舞弊环节的初始控制流程(3)舞弊人员的基本情况(4)例行审计发现岗位设置缺陷(5)“三板斧”研判问题(6)进一步的审计程序设计(7)复盘:哪些环节出了问题?(8)内控缺陷及整改措施(9)案例小结:“三板斧”的应用2、案例二:监督真空——异常股权结构背后的阴谋(1)基本案情(2)离任审计发现异常股权结构(3)“三板斧”研判问题(4)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无果(5)“欲擒故纵”紧抓不放(6)二次复核查清股权阴谋(7)案例小结3、案例三:信息不对称——一个零件为啥有两个名?(1)基本案情(2)IT审计发现零件名称存在异常(3)“三板斧”研判问题(4)制定进一步的审计程序(5)信息不对称的阴影(6)案例小结4、案例四:监管真空——真团购还是假团购?(1)基本案情(2)销售专项审计发现团购金额偏高(3)“三板斧”研判问题(4)制定进一步的审计程序(5)假团购浮出水面(6)案例小结七、内部审计反舞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审计人员反舞弊面临的法律风险2、审计人员判断是否合法的简单原则3、审计人员可能面临的其他风险4、风险预防与控制
一、舞弊的危害有多大
舞弊行为的危害性不容小觑。其显性危害主要体现在直接的经济损失上,例如资金的流失和资产的贬值。与此同时,舞弊行为还会带来隐性的危害,尤其是对企业品牌声誉的影响。品牌形象一旦受损,恢复的过程将是漫长且艰难的,甚至可能导致客户流失和市场份额下降。
二、舞弊的特点和舞弊理论
舞弊的定义是指为了获取不当利益而采取的欺骗行为。其特点包括隐蔽性、重复性和复杂性。舞弊行为往往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密切相关。
在舞弊理论方面,舞弊三角理论指出,舞弊行为的产生通常是机会、压力和动机三者的交互作用。另一种理论——GONE理论则强调了“贪婪、机会、需要、错误”四个因素对舞弊行为的影响。理解这些理论,有助于企业在内部审计中更好地识别舞弊风险。
三、舞弊的类型
舞弊行为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财务舞弊、资产舞弊和反舞弊。财务舞弊是指对公司财务报表的虚假陈述;资产舞弊则包括对公司资产的盗用或滥用;而反舞弊则是防范和打击舞弊行为的措施和方法。
四、内部审计和反舞弊的关系
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定位至关重要。作为企业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重要环节,内部审计不仅负责对财务数据的审查,更需要关注舞弊的发生。反舞弊的工作不仅限于发现舞弊行为,更在于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防止舞弊的发生。
五、内部审计部门和监察部门反舞弊的不同
内部审计与监察部门在反舞弊工作中存在明显的差异。舞弊线索的来源不同,内部审计更侧重于通过审计程序发现问题,而监察部门则可能更多依赖于举报和调查。内部审计反舞弊的“三板斧”包括死盯“机会”、重视“压力”和把准“动机”。
六、内部审计如何发现舞弊线索
内部审计在发现舞弊线索时,案例分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下是几个典型案例,展示了内控缺陷如何导致舞弊行为的发生,以及内部审计如何介入进行调查。
案例一:内控缺陷——一个贪污80万元的收银员
在某企业的审计过程中,发现一名收银员贪污了80万元。经过调查,发现该岗位的初始控制流程存在缺陷,导致收银员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能够轻易篡改交易记录。例行审计发现了岗位设置的缺陷,进一步的审计程序设计揭示了内控缺陷的具体环节,最终形成了整改措施,避免了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案例二:监督真空——异常股权结构背后的阴谋
在一次离任审计中,发现公司存在异常股权结构。虽然初步审计程序无果,但审计人员并未放弃,通过再次复核,逐渐查清了股权阴谋的真相。这一案例强调了持续关注和深入调查的重要性。
案例三:信息不对称——一个零件为啥有两个名?
在IT审计中,发现某零件存在两个不同的名称,经过深入分析,揭示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还可能造成后续生产和销售中的混乱。
案例四:监管真空——真团购还是假团购?
在销售专项审计中,发现团购金额偏高,经过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最终确认了假团购的真相。这一案例提醒企业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保持警觉,及时识别潜在的舞弊行为。
七、内部审计反舞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反舞弊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面对多重风险。法律风险是最突出的一点,审计人员在判断舞弊行为是否合法时,应该遵循简单原则,确保审计结论的合法性。此外,审计人员还可能面临其他风险,如信息泄露和职业道德风险等。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预防与控制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总结
内控缺陷是企业反舞弊的重要前提,只有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及时识别和纠正内控缺陷,从而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随着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舞弊行为的监控与管理,以确保企业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舞弊危害、特点及类型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内部审计与反舞弊关系的详细探讨,企业能够更好地理解内控缺陷的影响,从而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更是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分享、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