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与企业发展:应对行业挑战的解决方案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增强,能源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尤其是在“双碳”政策的推动下,传统电力系统面临着转型的压力与机遇。企业必须意识到,适应这些变化不仅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成为了各类企业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课题背景】
伴随“双碳”政策的推进,整个能源行业面临着提效节能的改造使命。“新能源+新技术”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带来了方案。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以下几大问题:
n 对整体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建设缺少整体系统性了解
n 对“新能源+新技术”带来的新变革,缺少应用性的指导
【解决方案】
方案解读:
n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首先是一个基于能源和技术革命下的新战略、新定位
n 从商业模式来说,“源网荷储用”实现了一体化、协同化、敏捷化的改变,将传统“计划电”变成了商品化的”市场电”。整个这一变化重构了交易结构,借助分布式新能源实现了新商业变革
n “大电网+大基地”+“微电网+分布式新能源”,迎来业务新战略
n 借助数字化转型,提升整体环节效率
【参与人员】
本课程适宜于:全体员工
【学员任务】
1. 任务一:了解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背景、内容和建设目标
2. 任务二:了解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战略走向、新商业和新业务战略和策略
3. 任务三:能够理解数字化转型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价值和作用
任务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背景、内容和目标
【任务解析】“双碳”政策和数字技术发展,渠道整个电力系统开始重新做好战略定位。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绿色高效能源体系的建设正成为未来电力系统的形式。
一.“双碳”政策与科技发展,驱动传统电力系统作出战略性调整
1.解读能源“十四五”规划相关内容,明确电力系统的发展改革方向
2.能源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3.数字化+新能源,将彻底改变整个电力产业形态
(1)围绕“用户之变”,重构电力产业——战略定位
(2)基于新的产业之变,实现新组织协同——商业模式
(3)跨界合作,链接资源,开发产品和服务——业务战略
(4)借助数字化技术,提升效率、品质——业务场景效率提升
【政策&案例】
1. 能源局相关“十四五”规划内容的解读
二.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发展
1.战略定位:围绕用户绿色、稳定、低成本用电的需求,打造一个以新能源为基础的新型电力系统
2.商业模式:“源网荷储”高度协同,通过构建新型的电力交易系统,实现电能商品化
3.业务战略:大电网+大基地与微电网+新能源,协同发展,但最终实现微电网+新能源的稳定高效性
4.业务场景:借助数字化技术提升整体业务场景效率
5.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从电源结构、负荷特征、电网形态、技术基础和运营特性区分
【解析】
1.新型电力系统与传统大电网大基地的对比分析
三.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目标
1.解读:发改委、能源局在2022年2月10日的《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
2.“十四五”目标:严控煤电
3.“十五五”目标:实现新增电力需求全部有非化石能源满足
任务二:解读新型电力系统
【任务解析】解析新型电力系统在战略、商业模式、业务战略及业务场景中的应用,深刻理解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内容
一.战略定位:构建以新能源为主源的新型电力系统
1.新能源+新技术,促使电力系统进行新的改造
2.基于用户绿色用电、稳定用电、安全用电、便宜用电的需求,倒逼改革
3.经济发展,促使电力的持续性增长,逼迫电力系统改革
【解析】
1. “双碳”政策与“数字化改革”
二、商业模式: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协同的新产业设计
1.分布式商业:强化“县域电力”体系建设,基于县级,实现消费侧的电力生产
2.平台化商业(电价改革):构建区域级到国家级等电力商品化交易市场
3.生态型商业:国家电网搭建整个新型电力系统,部署新基建
【解析】
1.“源网荷储用”一体化电力产业设计思路
三、业务战略:大电网+大基地与微电网+分布式新能源
1.大电网+大基地,实现数字化转型提效
(1)能源物联网,实现大电网的数字化转型提效
(2)大基地:数字电厂、智慧电厂助力传统火电实现高效生产、安全生产
2.微电网+分布式新能源,从交易结构直接改变整个市场规则
(1)区域布网:县域范围布网,借助大数据进行科学布网
(2)电化学储能:借助数字化技术完善电化学储能的效能提升
(3)消费侧产电:消费侧发电设施及接入区域电力交易市场
四、业务场景:借助数字化技术,对业务场景进行提效
1.大电网+大基地:借助数字化转型实现绿色高质高效发展
(1)智慧矿场:实现采矿的智慧化
(2)智慧电厂:实现火力发电的安全、高效、高质、低能耗
(3)电力物联网(大电网):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高效低能耗变电输电
(4)智慧供电:智能电表、AI机器人、小程序app等提升效率和用户体验
【案例】
1.3D建模可视化,助力智慧电厂建设
2. 智能传感,解决电力设备安全稳定运营
3. 大数据布网,降低线损
2.微电网+分布式能源:借助数字化转型实现绿色高质高效发展
(1)数字新能源:大数据分析解决新能源发电的设备的安全稳定
(2)智慧供电:构建区域级/国家级电力交易市场,实现电力交易
(3)柔性负荷:借助大数据和AI,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调节
(4)数字储电:储能可视化,了解电池储备情况
【案例】
1. 借助智能电表,自动调节负荷
2. 区块链技术,实现微电网分布式布局
任务三:新型电力系统落地
【任务解析】解析新型电力系统的能力建设要素,实现新型电力系统的落地指导。
一.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全国性布局
1.政策引领
2.构建区域级/国家级电力交易市场
3.搭建区域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
二、双轨并行,优化+新建,同时迸发
1.地方电力系统,加速数字化转型
2.区域新能源微电网加速建设
3.处理好新旧能源灵活性调节问题
三、深化数字化改革,借助创新性思维,大胆破局,提升业务场景效率
1.生态型架构整体电力系统
2.赋能型思维,赋能县级电网建设
3.互联网平台,实现电力交易商业化
4.借助大数据+AI,赋能电网改造
5.不断尝试、快速迭代
四、深化组织改革,实现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合作
1.明确新旧能源的协同性发展
2.搭建型团队,实现微电网+新能源的发展
3.培养新型人才,为新业务赋能
行业痛点:能源转型带来的挑战
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企业面临着几个显著的挑战:
- 系统性理解不足:对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建设缺乏整体把握,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进而影响能效。
- 应用指导缺乏:企业在实施“新能源+新技术”时,缺少有效的操作指导,难以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
- 市场竞争加剧:随着电力商品化的推进,企业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商业模式,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面对这些挑战,企业需要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和应用,提升自身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竞争力。
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解决方案
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首先需要对当前的市场环境进行深刻的分析与理解。通过实施“源网荷储”的一体化策略,企业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运营效率。
- 整体战略定位:围绕用户的绿色、稳定、低成本用电需求,制定以新能源为主的战略,确保企业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核心地位。
- 商业模式创新:通过构建新的电力交易系统,实现电能商品化,推动商业模式的转型与升级。
- 技术应用:借助数字化转型,提升整体环节的效率,确保企业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具备足够的竞争力。
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内容与分析
政策引导与战略调整
随着“双碳”政策的深入推进,电力系统的战略定位也开始发生变化。企业需要认真解读国家的能源政策,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 能源高质量发展:国家对高质量电力系统的需求日益增加,企业必须加速推进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
- 数字化与新能源的融合: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电力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企业需要借助这些技术提升运营效率。
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
新型电力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 电源结构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火电、核电外,新能源的比例逐步上升,企业需适应这一变化。
- 负荷特征的灵活性:对电力负荷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企业应通过精准的市场分析,合理调配资源。
- 技术基础的先进性:新型电力系统依赖于先进的技术支撑,企业需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以保持竞争力。
数字化转型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价值
数字化转型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驱动力。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企业可以在多个方面获得提升:
- 提升业务场景效率: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对业务场景的精准管理,提升整体效率。
-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数字化手段,企业能够更合理地配置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 促进创新与协同:数字化让企业能够打破部门壁垒,促进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合作,提升整体运营能力。
新型电力系统的能力建设要素
为实现新型电力系统的落地,企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能力建设:
- 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并确保各项政策与措施的有效落实。
- 双轨并行的建设模式:在优化现有系统的同时,加速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确保两者协调发展。
- 深化数字化改革:借助创新性思维,不断优化业务场景,提升整体效率。
-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培养适应新型电力系统需求的人才,提升团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总结: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价值
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转型与发展,更是整个能源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对新型电力系统的深入理解,企业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把握机遇,提升自身竞争力。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加强对政策的解读与应用,注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同时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中立于不败之地,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分享、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