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TTT精彩呈现-精湛课程开发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的成功不仅依赖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更在于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培训作为企业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提升员工技能的手段,更是推动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动力。松下幸之助曾指出:“出产品之前先出人才”,这句话深刻反映了教育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性。企业内训师正是承担着这一重要职责的专业人员,他们通过知识的传播、经验的传承和技能的教授,致力于员工的成长与组织绩效的提升。
在企业发展中,内训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训练营专为兼职培训师设计,旨在帮助他们掌握系统的课程开发技巧。通过深入解析课程开发全流程,学员将学会从学员的视角进行设计,提升课程的结构和吸引力。结合实战演练,参与者将产出可落地的课程
课程背景
企业内训师大多为兼职,他们在各自的业务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然而,面对课程开发的复杂性,许多内训师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尽管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隐性知识,却缺乏将这些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的能力。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常见挑战包括:
- 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困难,无法清晰传达核心内容。
- 课程结构不明晰,导致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迷失方向。
- 课程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无法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
- 反复讲授课程后,依然无法确保学员能够有效应用所学知识。
因此,本训练营的设计旨在帮助兼职培训师掌握系统的课程开发技巧,熟悉课程开发的流程与步骤。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员将在课程中产出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大纲和结构。
课程收益
通过参加本课程,学员将能够获得以下收益:
- 全面了解课程开发的全流程,从学员的视角进行课程设计。
- 掌握几种常见的课程结构,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开发中。
- 运用隐喻化的方式进行课程呈现,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课程特色
本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 流程化:基于ADDIE模型进行课程开发,并提供一页纸的开发流程指南。
- 场景化:从学员在课程开发中的痛点和难点出发,提供实用工具和流程,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 工具化:每个重点部分均提供易于理解和使用的工具,方便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 成果化:以学员的实际练习为基础,现场给予点评和反馈,确保在课程结束时能够看到具体的成果。
课程对象
本课程适合以下对象:
- 有课程开发需求的业务专家。
- 兼职讲师及企业内训师。
- 培训管理者,特别是希望提升课程质量和培训效果的管理人员。
课程时间
本课程为期2天,共计12小时。
课程大纲
一、什么样的课程是好课程?
在开始课程开发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样的课程才算是“好课程”。
- 游戏:地狱VS天堂:通过游戏形式引导学员思考,与传统的课程教学进行对比,激发学员的兴趣。
- 好课程的标准:一个好课程必须具备有用、有料、有趣、有效的特征。通过分析一次失败的课程开发案例,了解课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 课程开发的流程:介绍ADDIE模型中的五个步骤,分别为需求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估。
二、如何分析需求、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开发的第一步是需求分析。这一环节将帮助培训师确定课程的目标。
- 需求来源:需求可以从企业的热点问题、岗位模型和业务痛点中获取。
- 需求调查的532模型:通过不同的方式收集需求信息,包括培训组织方、直接上司和参与学员的反馈。
- 工具表单:提供培训主题调查表、背景调查表和学员需求调查表,帮助系统化收集信息。
三、如何进行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开发过程中的核心环节,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确保课程内容的有效性和逻辑性。
- 确定课程目标:运用ABCD目标四要素,从痛点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 课程标题设计:课程名称的选择对学员的吸引力至关重要,提供具体要求和规范。
- 搭建课程逻辑架构:利用金字塔原理和PRM模型,构建清晰的课程结构。
- 填写课程内容:结合理论与实践,通过案例开发等方式丰富课程内容。
四、如何进行教学呈现与学员体验设计?
教学呈现的方式直接影响学员的学习体验,设计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学员体验设计基础:基于成人学习原理、学习记忆金字塔和三脑原理,优化课程的推进方式。
- 精彩开场与结尾:设计引人入胜的课程开场和结尾,以增强学员的参与感。
- PPT设计技巧:提供十个实用的PPT设计建议,确保课程视觉效果的统一与美观。
五、如何进行课程评估与改善?
课程评估是确保培训效果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帮助培训师了解课程的实施效果及改进空间。
- 常见评估模型:介绍柯氏四级评估模型、CIRO评估和投资回报率评估等。
- 课程类型的评估方法:针对知识类、技能类、态度类和企业文化课程,提供不同的评估策略。
- 工具:提供学员满意度评估表等实用工具,帮助系统化评估课程效果。
结语
通过本课程,学员不仅可以掌握系统的课程开发技巧,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能力。希望每位参与者都能在课程结束后,带着实用的工具和清晰的思路,为企业的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分享、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