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培训模式已逐渐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企业培训的工学矛盾日益突出,员工在繁忙的工作中难以抽出时间参与长时间的集中面授课程,而内训师在开发课程时又面临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因此,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培训方式,借助智能终端的普及,为企业培训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文将围绕“微课结构化”的主题,深入探讨微课的特点、设计与制作流程,以及如何通过微课提升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微课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将知识进行有效的拆分,形成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微课的出现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与传统视频教学相比,微课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流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定需求、定目标、定主题和定结构。
在微课开发的初期,明确需求是至关重要的。需求的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对需求的深入分析,内训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微课的开发方向。
明确学习目标是微课设计的核心。目标与目的的区别在于,目标通常是具体的、可量化的,而目的则是更为宏观的指导思想。根据知识的三大分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可以有效提升微课的教学效果。
微课的主题需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在定主题的过程中,内训师可以通过举例和练习,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主题的重要性。
微课的结构化设计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结构化的优点在于:
在具体的结构设计中,内训师可以利用《微课设计表》等工具,帮助自己和学员更清晰地梳理微课的内容结构。
PPT作为最常用的教学工具之一,在微课的制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微课的制作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版本,逐步提升课件的质量与表现力。
在这一阶段,内训师需要搭建课件的基本框架,包括公司LOGO、标题、正文的字体和颜色等。设计封面、目录、导航页、过渡页和总结页,是构建微课内容的第一步。
在基本框架搭建完毕后,内训师开始添加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元素,使课件更加生动。同时,学习如何将信息进行合理的排版与格式化,提升课件的可读性。
这一阶段主要关注课件的美化,包括文字、颜色、图表和图片的处理。合理的色彩搭配和美化处理,可以显著提升课件的视觉效果,吸引学员的注意力。
最后一步是对课件进行动画处理,增加动态效果,提升微课的趣味性。在这一阶段,内训师需要学习如何设置动画效果,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生动。
微课的录制与导出是制作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训师需要掌握配音和录屏的技巧,以确保微课的质量。
配音时,内训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要点:
通过合理的配音,能够有效提升微课的感染力和专业性。
导出时,内训师需要注意视频的质量,包括分辨率、文件大小等。同时,掌握视频的转码和压缩技巧,可以确保微课在不同平台上的播放效果。
通过微课的学习,参训学员不仅能够掌握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流程,还能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课程结束时,每位学员将产出一门完整的录制类微课,这将为他们日后的培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课程还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微课设计表》模板、PPT模板及美化软件等,帮助学员在后续的工作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微课的结构化设计与制作,为企业培训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通过短小精悍的课程形式,企业不仅能够高效传递知识,还能有效提高员工的学习积极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课将会在企业培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更多企业在培训过程中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