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运营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和中国财政学会主办的国资治理与资本运营高峰论坛上,财政部资产管理司副司长赖永添提到,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在政策和法律体系的支持下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将围绕国有资产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展开讨论,分析管理体系的现状、面临的风险以及未来的优化路径。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19年全国国有企业(不含金融企业)资产总额高达233.9万亿元,国有金融企业资产总额293.2万亿元,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37.7万亿元。这些数字充分显示了我国国有资产的庞大体量,也表明了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然而,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部分企业在资产管理体系建设上仍存在不足,导致资产流失和效益低下的问题。
国有资产作为国家的财富,其安全和有效管理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国有资产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培训课程内容,国有资产风险管理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环节,具体包括:
合规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涵盖法律依据、资产类别、管理体系等多个方面。合规管理的核心在于确保所有管理行为符合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要求,避免因违规操作导致的法律风险。
价值管理强调对国有资产的评估与管理,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权益性资产的评估。通过三权分离和流程管理法,确保资产的价值最大化,减值风险最小化。
信息化管理是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数字化工具和管理制度的建设,实现资产管理的数字化转型,使资产信息透明化、实时化。
运营管理关注资产的定期核实、盘点管理和更新改造。定期核实和盘点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置资产的潜在风险,更新改造则是提升资产使用效率的重要方式。
国有资产的处置管理包括内部处置、外部处置和价值管理。合理的处置方法能够有效规避资产贬值风险,通过变废为宝等方式实现资产的再利用,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效益。
当前,国有资产在管理过程中面临多种风险,主要包括:
为了有效应对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各种风险,相关单位应采取一系列优化措施: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级管理者的职责和义务,确保所有管理行为符合法律要求。
优化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和处置环节均有严格的控制措施,减少管理漏洞。
加速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转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效率,确保资产信息的实时更新和透明公开。
加强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确保其能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考核促进管理者在风险控制和资产使用效率上的积极性。
国有资产作为国家的重要财富,其管理与风险控制至关重要。通过完善管理体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推动信息化建设、增强培训与教育以及强调绩效考核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降低风险,为国家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保障。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国有资产的风险管理将面临新的挑战,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