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是国家和人民共同拥有的重要财富,其管理和运营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因此,国有资产的价值管理法在新时期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深入推进,国有资产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如何有效实施国有资产价值管理法,已成为各级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财政部资产管理司副司长赖永添在高峰论坛上的讲话,近年来我国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全国国有企业(不含金融企业)资产总额达233.9万亿元,国有金融企业资产总额达293.2万亿元,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达37.7万亿元。这些数据不仅体现了国有资产的庞大规模,也反映了国家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国国有企业在资产管理体系和措施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部分国企的管理体系不健全,导致资产流失和效益低下。当前,深化企业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政府职能等都对国有资产运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绩效,才能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国有资产的管理范围包括固定性国有资产、无形性国有资产、权益性国有资产以及其他性质的国有资产。这些资产各具特性,需要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
国有资产的价值管理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有资产的三化管理法包括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这三者的结合将有助于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三权分离是指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的分离,这一管理模式旨在减少利益冲突,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
国有资产的流程管理法强调资产管理各环节的规范操作,从资产的获取、使用到处置,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明确的流程和标准,以减少管理中的随意性。
在国有资产的管理中,资产的取得是首要环节,其成本的计算及管理方法至关重要。
国有资产的取得成本可分为历史成本、账面成本、重置成本和变现成本。各类成本的准确计算对于资产的后续管理和评估都是基础。
国有资产的取得方式主要包括购买、划拨、置换及捐赠等,每种方式都有其特定的计量标准和会计处理方法。了解这些方法的差异性对于国有资产的合理取得和管理至关重要。
国有资产的运营管理是保障资产有效使用和增值的关键环节。定期核实、盘点和更新改造都是确保国有资产正常运行的必要措施。
定期核实的目的在于确认资产的存在和状况,防止资产流失。核实的内容包括资产的使用情况、维护状态等。
国有资产的盘点管理应以分类和目标为导向,确保盘点工作的有效性。此外,盘点报告的撰写也是一个重要环节,能够为后续的决策提供依据。
国有资产的更新改造是保持资产活力和价值的重要手段。更新改造需要遵循原则,合理会计核算,确保改造后的资产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国有资产的处置是资产管理的最终环节,其管理方法和价值评估直接影响国家利益。
国有资产的处置不仅仅是资产的简单转让,更需要考虑处置的目的、意义以及潜在的风险。通过科学的处置思维,可以最大化资产的处置价值。
国有资产的处置方法包括内部处置、外部处置、升级改造及变废为宝等。不同的处置方法应根据具体资产的性质和市场条件进行选择。
在进行国有资产处置时,必须重视其会计核算与价值管理,确保处置过程的合规性与透明度。同时,要积极探索处置的创新管理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国有资产价值管理法的有效实施,能够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在新时期背景下,更应注重合规性与创新性,努力构建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通过加强对国有资产的全面管理,落实各项政策与法规,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国有资产管理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相关人员需不断学习和适应,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实现国有资产的科学、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