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在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国有企业的资产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国有资产合规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财政部资产管理司副司长赖永添在国资治理与资本运营高峰论坛上指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在政策指导和法律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然而,面对国企资产管理体系不健全和管理措施不到位的问题,国有资产合规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显现。
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固定性国有资产、无形性国有资产、权益性国有资产等多个类别。根据统计,2019年全国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达到了超过500万亿元,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也大幅增加。这些数字不仅反映了国有资产的庞大规模,也显示出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国有资产的增多,如何有效地配置、使用和处置国有资产,成为各级管理者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国有资产合规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实务操作显得尤为重要。
国有资产合规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对国有资产的取得、持有、使用和处置的全过程管理。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到资产的法律法规遵循,还包括资产的价值管理、风险管理等多方面内容。
国有资产的取得是合规管理的第一步,涉及到资产的历史成本、账面成本、重置成本和变现成本等多个方面。对于国有资产的不同取得方式,如购买、划拨、置换和捐赠,管理者需要掌握相应的计量和会计处理方法。这些内容在课程中将通过案例研讨和角色演练等形式进行深入讲解。
在取得环节,资产的价值管理尤为重要。国有资产的三化管理法、三权分离和流程管理法等理论,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资产的价值及其管理要求。
在国有资产的持有阶段,定期核实和盘点管理是确保资产安全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国有资产核实的目的在于确认资产的存在性与完整性,同时防范资产的流失和损失。通过建立定期核实机制,管理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确保资产的有效管理。
此外,国有资产的更新改造也是持有阶段管理的重要内容。在这一环节,管理者需要了解更新改造的原则、会计核算以及改造后的管理方法,以确保资产的持续有效性和经济性。
国有资产的处置是合规管理的最后一环,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资产的增值和优化配置。处置管理的内容涉及到处置的目的、意义、思维方式、影响及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对于国有资产的处置方法,管理者需熟悉内部处置、外部处置、升级改造和变废为宝等多种方式。
在处置过程中,国有资产的价值管理同样至关重要。通过有效的会计核算、原则确立及创新管理,管理者可以最大化资产处置的经济效益。
尽管国有资产合规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国有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资产流失和效益低下。因此,如何加强合规管理,提高管理绩效,成为当前国有企业的重要任务。
为此,国有资产合规管理需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增强内部控制,提升风险识别与管理能力。通过培训和实践,管理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国有资产的合规管理要求,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管理环境。
国有资产合规管理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国家经济的稳定与增长。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机遇。通过不断深化管理改革,优化资产配置和使用效率,国有企业必将为国家经济贡献更多的价值。
展望未来,国有资产合规管理将朝着更加规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制度,提升管理者的专业素养与技能,国有资产的合规管理必将实现更高水平的管理绩效。
综上所述,国有资产合规管理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希望通过本次培训,能够为参与者提供全面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促进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