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弊危害及其对企业的影响
舞弊行为在当今社会中屡见不鲜,其对企业和社会的危害不容忽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5月23日的讲话中强调了审计在反腐治乱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要坚决查处舞弊行为。舞弊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损失,更深层次地影响着企业的品牌声誉、内部管理以及长远发展。因此,深入了解舞弊的危害及其背后的机制,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至关重要。
【课程背景】2023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时指出,“要充分发挥审计在反腐治乱方面的重要作用,沿着资金、项目流向监督公权力运行,看好‘钱袋子’、‘账本子’,推动政府过‘紧日子’。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坚持揭露查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不动摇,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坚决查处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坚决查处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腐”。要紧盯机构改革涉及的重点行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严肃查处改革推进过程中的违规违纪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障财政资金安全。”可以看到,国家已经将审计工作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审计已经成为国家反腐体系的重要一环!而对于企业来说,审计工作往往特指内部审计工作,这就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必须要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的舞弊行为,必须要以零容忍的态度舞弊行为,牢牢守住企业经营的红线和底线,因为这是企业长治久安、平稳发展的基础。本课程的目标就是帮助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发现舞弊信号,深挖舞弊线索,查处舞弊分子,为企业经营管理保驾护航!【课程收益】了解舞弊的的危害了解舞弊和内部审计的关系深刻理解舞弊相关理论的实用价值掌握内部审计发现舞弊线索的技巧和方法掌握查证舞弊行为的技巧和方法掌握内部审计反舞弊工作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课程对象】内部审计部门全员、内控合规部门全员、监察部门全员【课程时间】6小时【课程大纲】一、舞弊的危害有多大?1、舞弊的显性危害——经济损失2、舞弊的隐性危害——品牌声誉二、舞弊的特点和舞弊理论1、什么是舞弊2、舞弊的特点?3、舞弊理论一:舞弊三角4、舞弊理论二:GONE三、舞弊的类型1、三大类舞弊行为2、舞弊者的行为特点四、内部审计和反舞弊的关系1、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定位和角色2、什么是反舞弊?3、舞弊线索来自哪里?五、内部审计部门和监察部门反舞弊的不同1、舞弊线索来源不同2、内部审计反舞弊的“三板斧”(1)死盯“机会”(2)重视“压力”(3)把准“动机”六、内部审计如何发现舞弊线索1、案例一:内控缺陷——一个贪污80万元的收银员(1)基本案情(2)舞弊环节的初始控制流程(3)舞弊人员的基本情况(4)例行审计发现岗位设置缺陷(5)“三板斧”研判问题(6)进一步的审计程序设计(7)复盘:哪些环节出了问题?(8)内控缺陷及整改措施(9)案例小结:“三板斧”的应用2、案例二:监督真空——异常股权结构背后的阴谋(1)基本案情(2)离任审计发现异常股权结构(3)“三板斧”研判问题(4)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无果(5)“欲擒故纵”紧抓不放(6)二次复核查清股权阴谋(7)案例小结3、案例三:信息不对称——一个零件为啥有两个名?(1)基本案情(2)IT审计发现零件名称存在异常(3)“三板斧”研判问题(4)制定进一步的审计程序(5)信息不对称的阴影(6)案例小结4、案例四:监管真空——真团购还是假团购?(1)基本案情(2)销售专项审计发现团购金额偏高(3)“三板斧”研判问题(4)制定进一步的审计程序(5)假团购浮出水面(6)案例小结七、内部审计反舞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审计人员反舞弊面临的法律风险2、审计人员判断是否合法的简单原则3、审计人员可能面临的其他风险4、风险预防与控制
舞弊的显性危害——经济损失
显而易见,舞弊给企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最为直观的危害之一。根据相关研究,舞弊行为可能导致企业财务损失的比例可高达数十个百分点。舞弊行为的发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资金流动和财务健康,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
- 资金流失: 舞弊行为往往涉及财务资金的挪用或虚假报账,使得企业的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利用。
- 成本增加: 为了弥补因舞弊造成的损失,企业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审计和整改,进而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 法律责任: 舞弊行为可能导致企业面临法律诉讼和罚款,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经济负担。
舞弊的隐性危害——品牌声誉
除了显性的经济损失,舞弊还带来一系列隐性的危害,最为突出的是企业品牌声誉的受损。企业的声誉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一旦出现舞弊行为,公众和客户的信任度将迅速下降。
- 客户流失: 舞弊行为曝光后,客户可能会选择转向其他竞争对手,从而导致企业的市场份额下降。
- 员工士气低落: 企业内部一旦发生舞弊,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会受到打击,影响士气和工作积极性。
- 投资者信心不足: 投资者在得知舞弊行为后,可能会撤回投资,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和未来发展。
舞弊的特点与理论
什么是舞弊?
舞弊是指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的行为,通常涉及到财务报告的虚假陈述或其他违规操作。舞弊行为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个人动机、机会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缺失。
舞弊的特点
- 隐蔽性: 舞弊行为往往发生在企业内部,难以被及时发现。
- 系统性: 舞弊行为通常是由多方合作或系统漏洞造成的,单一的监督措施往往难以阻止。
- 动态性: 舞弊手段和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审计部门需要与时俱进。
舞弊理论
舞弊行为可以通过不同的理论进行分析,其中最为经典的是“舞弊三角”和“GONE”模型。
- 舞弊三角: 这一理论指出,舞弊行为的发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机会、动机和合理化。企业内部的控制缺失常常为舞弊行为提供了机会,而个人的经济压力则成为舞弊的动机。
- GONE模型: 该模型强调了企业的治理结构、组织文化、网络环境等因素在舞弊行为中的作用,认为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舞弊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内部审计与反舞弊的关系
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定位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监控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舞弊行为。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反舞弊的定义
反舞弊是指为了防止和查处舞弊行为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包括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开展定期审计、加强员工培训等。这些措施旨在提高企业的透明度,降低舞弊发生的风险。
舞弊线索的来源
舞弊线索可以来自多个方面,包括内部员工的举报、财务报表的异常、客户和供应商的反馈等。审计部门需要建立有效的线索收集机制,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展开调查。
内部审计反舞弊的具体措施
内部审计反舞弊的“三板斧”
针对舞弊行为,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采取“三板斧”的战略,以提高反舞弊工作的有效性。
- 死盯“机会”: 通过强化内部控制,减少舞弊发生的机会,确保企业的资源得到合理分配。
- 重视“压力”: 定期评估员工的工作压力,及时提供支持和帮助,降低因压力而导致的舞弊动机。
- 把准“动机”: 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平,增强其对舞弊行为的抵制能力。
案例分析
为更好地理解内部审计在反舞弊中的作用,可以分析几个实际案例,以揭示舞弊行为的发生及其应对措施。
- 案例一: 一名收银员贪污80万元的事件揭示了内控缺陷的严重性。通过例行审计,发现岗位设置存在问题,导致舞弊行为的发生。
- 案例二: 在离任审计中发现异常股权结构,审计部门通过“欲擒故纵”的策略,最终查清了背后的阴谋。
- 案例三: IT审计发现零件名称存在异常,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揭露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 案例四: 销售专项审计发现团购金额偏高,最终查实是假团购行为。
内部审计反舞弊需要注意的问题
审计人员面临的法律风险
在反舞弊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为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审计人员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审计过程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风险预防与控制
企业在反舞弊工作中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及时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以降低舞弊行为的发生概率。
总结
舞弊行为的危害是深远而复杂的,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还对品牌声誉和内部管理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舞弊行为,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通过“三板斧”的反舞弊策略,企业可以更加有效地识别和查处舞弊行为,为企业的长期发展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分享、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