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部分企业先学到真知识!

陈新江:转型升级:智能制造实战

陈新江老师陈新江 注册讲师 98查看

课程概要

培训时长 : 2天

课程价格 :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课程分类 : 经营管理

课程编号 : 22345

0元/天联系老师

适用对象

企业董事长、总裁、总经理、营销总监、制造总监、IT总监、研发技术总监、采购供应总监等高层管理人员核心中层管理人员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主流趋势,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方向。

在政府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企业要积极主动的推进智能制造系统的规划与落地。智能制造系统不是将现代化系统和工具简单叠加,而是从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和行业特性,全面分析和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相关的铺垫,从顶层设计到各个业务系统的有机结合,构建智能制造系统助力,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

智能制造作为企业战略选择的核心内容之一,与企业的内外部条件密切相关,需要从战略层面,充分考虑内外部的实际条件,进行系统、整体的规划。在落地实施过程中,把握好进展节拍,控制好关键风险点,运用新技术要素,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条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实施的过程中,做好人才储备和培养,预防风险,确保智能制造系统有效运行、发挥应用的作用,实现持续自我优化。

本课程是陈老师在成功打造广东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担任25年大中型企业CEO、高管经验的总结,对有计划实施智能制造,或者在实施智能制造过程中遇到困惑的企业,具有十分宝贵的价值。涵盖智能制造战略规划与落地、营销与需求管理、订单与业务结构支持、精益化改造、产品与部件标准化、设备与工艺标准化、信息化与自动化、供应链支持、人才准备、激励与薪酬改革、风险控制等关键内容。旨在帮助学员了解智能制造发展的现状、关键技术以及应用场景,培养学员掌握智能制相关的核心素养和落地实施、自我优化的能力。

课程收益

● 了解智能制造的行业应用场景,创造智能制造规划与实施的前置条件

● 掌握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与应用技术,构建适合于自身需求的体系

● 培育组织智能制造核心素养和能力,使智能制造系统发挥最大效用

● 建立智能制造系统的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持续优化智能制造系统

● 掌握智能制造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风险控制,确保智能制造的投入产出率

● 布局智能制造人才储备和培养方法,为智能制造系统持续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企业董事长、总裁、总经理、营销总监、制造总监、IT总监、研发技术总监、采购供应总监等高层管理人员核心中层管理人员

课程方式:老师讲授系统知识与方法,结合智能制造实践案例分析,学员根据自身公司实际制定智能制造规划与实施方案。

课程模型:

 课程大纲

导入:智能制造战略概述

案例:某家电制造企业智能制造战略

1. 智能制造的关键特点

2. 发展趋势

1)全球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

2)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3. 智能制造与企业战略密切相关

1)提升生产效率

2)提升过程质量能力

3)缩短交付周期

4)提高库存周转率

5)降低管理复杂度和管理成本

第一篇:智能制造的规划

第一讲:智能制造的战略规划与落地

案例:某智能终端公司智能制造战略规划

一、原则与规划

1. 基本原则

原则一:与总体战略一致

原则二:必须确保前瞻性

原则三:尊重规律不冒进

原则四:按规划有序展开

原则五:要注重基础条件

原则六:量力而行控风险

原则七:论证考查与借鉴

原则八:预留扩展空间

2. 智能制造战略规划

1)明确智能制造战略目标

2)分析现状

3)选择模式

4)确定关键技术

5)制定、实施计划

6)外部支持

7)规划未来升级

二、实施落地

1. 规划的核心

2. 框架结构

3. 实施:启动与准备→执行→监控

三、制造系统的柔性设计与实施

第二讲:智能制造在营销战略、客户需求的响应

案例:某家电企业的营销系统与智能制造系统整合案例

响应一:数据共享与分析

1. 采集与整合

2. 共享平台

3. 分析模型

响应二:需求预测

1. 生产计划优化

2. 制造资源规划与配置

3. 库存管理

响应三:产品定制与个性化

1. 客户参与

2. 产品与制造模块化设计

3. 生产线柔性设计

4. 自动化和机器人应用

5. 实时数据收集与分析

6.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7. 网络化协同制造

8. 供应链协同

9. 质量控制和追溯系统

响应四:生产效率优化

1. 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

2. 预测性维护

3. 生产计划与调度

4. 协同作业

响应五:供应链管理

1. 数据集成与透明度

2. 需求预测与响应速度

3. 供应链协同

4. 定制化与灵活性

5. 供应链风险管理

6. 网络优化与物流效率

7. 资源优化与成本控制

8. 质量控制与追溯

第二篇:智能制造落地要点

第一讲:产品与部件的标准化

案例:某电子企业的精益化改造实践

案例:某家电企业产品与部件标准化过程

1. 设计标准化

2. 部件模块化

3. 尺寸和形状标准化

4. 材料标准化

5. 工艺标准化

6. 测试与检验标准化

7. 包装与标识标准化

第二讲:企业精益化

一、精益化成熟度评价

1. 过程稳定性

2. 流程效率

3. 质量控制

4. 浪费程度

5. 改进程度

6. 标准化程度

7. 员工培训与发展情况

8. 供应链管理能力

9. 组织文化与领导力情况

10. 制造柔性与响应速度

二、精益化改造的实施策略与步骤

1. 明确改造的目标和期望成果

2. 确定改造的范围和优先级

3. 建立精益团队

4. 学习和推广精益文化

5. 分析现状

6. 实施改进措施

7. 监控和改进

8. 扩展和改进

第三讲:企业信息化

案例:某智能终端制造公司信息化战略与实施过程

1. 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

2. 基础设施

3. 推广应用

4. 信息安全

5. 信息化人才

第三篇:智能制造需要的支持

第一讲:供应链系统对智能制造系统的支持

案例分析:某上市企业的供应链与智能制造系统案例

1. 供应链系统在智能制造中的角色定位

2. 供应链系统匹配设计

3. 供应链信息化建设

4. 供应商配套协同

5. 基于智能制造的供应商改善

第二讲:智能人才支持

案例分析:某上市公司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过程

1. 智能制造人才规划

2. 智能制造人才知识与技能需求

3.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引进

4. 智能制造人才保留

第三讲:智能制造风险控制

案例:某上市公司智能制造实施风险管理

1. 风险来源

2. 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

第四讲:智能制造条件下的生产计划管控

案例:某上市公司计划运营管理

1. 计划运营组织与管理框架

2. 销售需求与产能预测

3. 滚动计划执行风险盘点与预防

4. 生产计划执行过程的异常管理

5. 生产计划锁定与调整

实操演练:学员结合培训内容,制定本企业智能制造战略与落地方案

一、企业现状分析

1. 企业资源分析

2. 企业能力分析

3. 企业痛点与挑战

二、智能制造需求分析

1. 生产工艺流程分析

2. 软件系统配置需求

3. 硬件及设备需求

4. 数据管理需求

5. 人才需求分析

三、制定智能制造战略目标

1. 长期目标设定

2. 短期目标设定

四、落地方案设计与实施

1. 技术选型与实施

2. 组织架构调整

3. 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陈新江老师的其他课程

• 陈新江: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型质量管理——质量价值创造
课程背景:在中美贸易冲突下中国开启全球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经济双循环,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传统以国际市场为主的出口型企业将注意力逐步转向国内,使国内市场的竞争烈度迅速加剧,成为全球最残酷的市场,客户要求更高品质、更低价格的产品和服务。得客户者得天下,质量管理者需要思考质量管理的价值重新定位和模式的变革,质量管理的重心将是如何形成与竞争对手比较优势,与消费者、客户进行密切的互动以掌握其需求、建立信赖、忠诚的关系,提升消费者、客户参与感、尊重感、愉悦感,使之成为公司成长的驱动要素。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大数据、AI时代,将质量管理与现代技术有效结合,提高质量竞争力,降低质量成本以增加产品成本竞争力是质量管理者的使命。陈老师十多年的企业CEO、营销总监、质量总监、供应链总监的任职经历,从更高的层面,全新的视角提出质量管理工作的变革和路径,降低质量运营成本的同时,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价值。课程收益● 了解互联网及数字化条件下的质量管理创新模式● 掌握质量管理与企业价值创造融合的方法●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理解三合一体系建设● 解决质量管理落地执行难点的问题● 理解质量管理转型的驱动因素● 建立质量管理系统自身的持续改进和成长机制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课程对象:公司董事长、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质量总监、质量经理、制造总监、等中高层管理人员,其他质量管理专业人员。课程方式:老师讲授系统及方法,结合实战案例分析和讨论。课程模型 课程大纲第一讲:质量管理挑战与变革案例:汽车行业质量价值的变迁(福特—丰田—比亚迪)一、质量管理发展的新阶段Q1.0时代:检验Q2.0时代:统计过程控制Q3.0时代:全面质量管理Q4.0时代:质量策划Q5.0时代:质量价值管理二、质量管理的新机遇与挑战1. 职能转型:从保障到驱动2. 新技术:互联网、数字化、AI技术条件下的质量管理3. 客户需求升级三、质量价值的变迁1. 传统质量管理1)适用性质量——满足产品功能、寿命、可靠性要求2)过程质量管理——统计过程控制技术2. 新质量管理四、创新质量管理案例:某电子科技公司质量创新——让质量标准成为竞争围墙1. 意识转变——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创造2. 质量管理工作与新技术结合——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AI技术的融合3. 质量管理模式的变化——管控点不断前置4. 质量管理工作的工作内容变化——与其它模块的融合5. 质量管理者技能新要求——规划与整合、新技术应用、技术创新第二讲:质量管理价值创造案例:某汽车制造商(中国豪车)与核心供应商的质量价值协同创造一、环境变化1. 消费环境变化1)社会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2)经济状况对消费需求的调节3)政策法规对消费市场的约束2. 技术变化1)新技术对产品特性的影响2)技术进步对生产效率的影响3)互联网与大数据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二、价值变迁1. 顾客的价值变迁1)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2)顾客对质量的认知与期望3)顾客参与质量管理的重要性2. 顾客沟通方式1)社交媒体与移动互联网在顾客沟通中的作用2)顾客质量反馈的时效——从即时到实时三、新阶段新需求1. 顾客需求动态性与不确定性2. 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3. 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讲:质量管理与运营、风控的融合案例:某汽车零部件集团的三合一体系建设项目一、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在实际运行中的问题1. 习惯思维与标准的反差:脑袋向左,脚步向右2. 管理方式与贯标脱节:脚在门内,头在门外3. 管理层的认知落差:我不参与,但要结果4. 忽视质量成本管理:小钱,不在乎5. 虚化的管理评审、内审:管理者代表搞定6. 缺乏自我纠偏机制:体系无用,标准无用二、运营管理体系1. 战略规划与目标管理2. 组织结构与职能建设3. 流程规范与标准化4. 资源策划与管理5. 组织绩效管理6. 组织改进与创新三、风险管理体系1. 战略风险2. 财务风险3. 运营风险4. 法律与合规风险5. 技术和信息安全风险6. 声誉风险四、三体系融合1. 建立协同工作组织2. 明确目标和方向3. 体系诊断与评估4. 流程重构与整合5. 制定三合一管理手册6. 培训与运行7. 建立协同的监督和评估机制8. 持续改进与优化第四讲:五大手册——结构化、系统化、数据化质量管理一、五大手册在非汽车行业的应用案例:某上市公司五大手册导入应用(一个PPT,拿下全球顶级客户)二、产品质量策划(APQP)1. 计划阶段(Plan):确定项目范围、目标、资源、时间表和预算、设计任务书2. 设计阶段(Design):产品设计、可行性分析、风险评估3. 开发阶段(Develop):产品试制和验证4. 生产阶段(Produce):过程确认、能力评估、过程控制计划和操作指导书5. 评估阶段(Evaluate):对新产品或服务进行性能评估三、生产件批准(PPAP)1. 供应商自我评估:生产过程进行自评2. 初样制造:制造初样,测试和验证3. 生产过程确认:制定过程控制计划、操作指导书和控制图4. 批量生产: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验证生产过程5. 文件包提交:1)供应商自我评估报告2)初样测试报告3)生产过程确认文件4)批量生产抽样检验报告5)其他客户要求的文件,如材料证明、测量系统分析报告等6. 客户审核:是否批准供应商的过程7. 批准和反馈四、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FMEA)1. 定义范围:明确FMEA的对象、边界2. 组建团队:多学科、跨职能团队3. 收集信息:设计图纸、工艺流程、以往的故障数据等4. 识别潜在的故障模式:产品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5. 分析故障的影响:评估每种故障模式对性能、安全性、可靠性的影响6. 评估故障的严重性(S)7. 评估故障的发生概率(O)8. 评估故障的检测难度(D)9. 计算风险优先级数(RPN)。10. 确定改进措施11. 实施改进12. 记录和文档五、统计过程控制(SPC)1. 选择控制对象:确定监控的过程参数或产品特性2. 制定控制计划:数据收集的频率、样本大小、控制图的类型等3. 收集数据:按照控制计划收集数据4. 计算控制界限:计算控制图的控制界限5. 绘制控制图:绘制控制图6. 分析控制图:分析数据7. 采取纠正措施8. 验证改进效果9. 持续监控六、测量系统分析(MSA)1. 确定评价对象2. 制定评价计划3. 收集数据4. 计算指标5. 分析和评价结果6. 采取改进措施7. 验证改进效果8. 记录和文档果第五章 质量文化建设案例:某汽车零部件集团的质量文化案例一、质量文化的组成要素1. 质量价值观2. 质量方针3. 质量目标4. 质量意识5. 质量责任和参与6. 质量改进7. 沟通和反馈8. 质量9. 领导力和示范二、质量文化建设的过程和方法1. 领导层的承诺和支持。2. 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3.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4. 培训和教育5. 全员参与6. 沟通和反馈7. 质量改进8. 激励和奖励机制9. 客户和供应商的整合10. 持续监督和评估11. 文化强化课程小结
• 陈新江:“专精特新”企业战略定位与商业模式创新
课程背景:面对宏观经济环境周期性变化,企业需要寻求自身长远发展和稳健经营,为迎接未来的发展机遇做好准备。主动进行战略规划和布局将使企业更好地发现、抓住机遇,获得更宽松的战略空间应对挑战。富有远见的企业家们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从环境变化的可能性,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和判断,部署合适的战略规划和安排。也有企业家们具有敏锐的嗅觉,能快速反应抓住机会。这两种战略思维将使企业走向不同的路径:战略型企业和机会型企业。基于既定战略,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以构建竞争优势,并对商业模式进行持续优化和创新,进而形成竞争门槛,其关键要素在于识别顾客价值,构建顾客价值实现体系,通过技术、管理、营销等创新,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向顾客提供解决方案而不是单一的产品或服务,它包括:客户接触的新途径、客户关系紧密程度、生态系统的协同、客户的便利性、更富有弹性的产品价格体系、以及根据市场变化而快速转型的机制。课程收益:1、帮助企业正确的认知和选择:机会型或战略型,应对变化和挑战。2、掌握战略管理基本框架,提升企业的组织能力、战略规划力和执行力。3、掌握不同商业模式的特征,融会贯通,取长补短,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课程时间:0.5天,3小时学员对象:公司董事长、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COO、CFO等高层管理人员。授课方式:以实战案例分析为主,讲授战略管理要点与商业模式创新课程内容第一章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转型(0.5小时)1. 中小企业的挑战:大企业赢家通吃1.1大企业的“黑洞”效应——资源、市场、技术、人才、品牌1.2中小企业的挑战:区域、资源、品牌、人才制约2. 中小企业成长通道——“专精特新”2.1“专”——产品与服务专业化,聚焦产业链关键价值点2.2“精”——精细化构建战略纵深,1米宽、1千米深2.3“特”——构建与强化独特能力,利用局部优势达到整体最佳效果2.4“新”——培育与强化创新能力:技术、产品、服务、管理第二章 企业战略管理(0.5小时)问题导入:成为战略型企业还是机会型企业——这是公司最重要的选择题一、战略定位案例:大连MY齿轮公司战略定位一道选择题——战略型企业与机会型企业格局与思维——决定战略管理的方式战略执行(运营系统)——决定战略结果二、战略管理框架(0.5小时)案例:宁波HY塑胶模具公司战略管理公司治理——规避战略风险的重要基石战略管理组织——使战略管理成为组织行为战略制定——过程、方法、工具战略部署——战略计划与落地战略评价——战略纠偏的手段——构建企业的战略管理和战略运营体系,提升战略执行力至关重要,它将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也能从容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第三章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1.5小时)案例:广东HS科技商业模式创新1.商业模式的关键要素2.商业模式创新驱动要素2.1顾客价值变化——个性化2.2技术条件变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3.商业模式优化与创新3.1扩张现有商业模式3.2强化现有商业模式独特性3.3跨界复制商业模式3.4并购整合商业模式3.5跨界融合借鉴商业模式3.6打破现有规则创新模式
• 陈新江:企业突破:新产业培育和孵化
课程背景:随着技术快速更新和需求变化,很多企业在经历一定的发展阶段后会面临发展天花板问题,需要寻找新业务增长点,选择产业多元化,培育新产业。新产业意味着将要进入相对陌生的领域,通常会面临以下风险:※ 技术风险:技术的不确定性和创新风险性※ 市场风险:市场接受度不高※ 资金风险:初期投资大,回收期长※ 政策风险:政策的不确定性带来风险。※ 人才风险:缺乏人才储备※ 产业链配套风险: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不完整导致高成本因此,公司需要评估并选择合适的产业方向和培育方式,有效控制新产业培育过程中的风险,使新产业快速成立为未来的新增长点,实现企业持续增长。陈老师曾担任多个新产业公司的CEO、COO,主导和参与培育多个新产业,有多个公司创建、并购、整合的实战经验,对计划拓展新产业、并购、整合项目、组建新产业团队,开展新项目建设,规避投资金和运作风险的公司而言,有非常实用的指导价值。课程收益:● 学会新产业筛选方法、工具,确保新产业成长速度和成功概率,降低新产业投资风险● 规划新产业发展节拍,把握合适的时机、领域切入新产业● 掌握新产业进入的3钟方式,合理选择,协同发挥优势● 掌握新产业运作团队建立的方法,为进入的新产业提供人才支持● 学会新产业拓展与运作的步骤,为进入的新产业提供业务和系统支持● 评估新产业风险管控,对产业运作进行及时调整,确保新产业有序增长,风险可控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课程对象:公司董事长、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CFO、COO等高层管理人员课程方式:讲授系统及方法,结合实战案例分析和讨论。课程模型: 课程大纲第一讲:产业扩张战略案例:某外资汽车零部件集团在中国的业务扩张1. 企业现状自评——对组织的发展阶段、行业地位进行评估1)产业扩张的必要性——是否已经达到有效规模或接近天花板2)产业扩张的可行性——是否具备扩张的条件和能力2. 组织资源、能力自评——已经拥有哪些核心资源和能力——选择产业扩张战略的组织,需要依托原有产业完成组织能力发育,在达到一定成熟度的基础上,为进入新的产业提供人才、业务和系统支持。第二讲:机会选择案例:某上市公司产业扩张成功案例一、机会寻源1. 行业分析2. 新产业3. 新技术跟踪二、机会筛选1. 标杆企业研究2. 关键成功要素识别三、介入时机——选择合适的进入时机1. 产业培育期:市场培育期2. 产业高速增长期:机会期3. 产业平台期:获利期4. 产业衰退期:规模期四、相关多元化与非相关多元化1. 纵向延伸: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战略,产业协同效应2. 跨界合作:技术与资源嫁接以强化核心产业竞争力3. 模向扩张:全球化布局,建立全球化布局和销售网络——把握合适的时机、领域切入新产业,以确保新产业成长速度和成功概率,降低新产业投资风险。新产业投资不是投机行为,而是战略行为,长期的战略储备、核心能力的培育和科学决策是新产业培育和成功孵化的基础。第三讲:新产业进入(3大方式)案例:某照明企业并购案方式一、并购(6个步骤)第一步:制定并购方案:确定目标,定好节拍第二步:发出并购意向书:掌握时机,踩好时间点第三步:核查资料与尽调:1)内外部信息收集与分析2)品牌与渠道资源3)业务结构4)客户结构5)供应商信息6)关键人才信息7)重要资产及真实性8)技术价值9)产业政策与地方政策第四步:谈判第五步:签订并购合同第六步:并购整合1)整合风险评估与应对2)管理体系整合3)团队整合4)市场与客户整合5)财务整合6)信息系统整合7)制造/交付系统整合8)技术整合方式二、参股/控股方式(3种选择)案例:某上医疗器械公司组合方案1. 投资参股/控投——资本合作2. 技术(含管理)参股/控投——技术合作3. 资源参股/控投——资源合作方式三、自建(2个考虑)案例:某高端家电公司嘉兴基地投资项目1. 项目周期与成本2. 学习周期与成本——通过并购、控股的方式进入新产业,是进军新产业领域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它可以快速获得关键资源,缩短学习成长周期,实现快速扩张。同样,并购、控股也存在其固有的风险,包括并购、控股对象是否合适,能否顺利、有效整合并购、控股对象,能否将协同优势发挥出来都至关重要。第四讲:新产业运营案例:某家电企业新产业(TO产业)运营、某上市公司医疗器械(IVD)产业运营、某医疗器械公司(新产业)运作案、某家电企业集团新产业运作案一、新产业长成规律——合理预期二、运作团队组建1. 组织设计与运行:提布局,提前磨合2. 团队搭建:提前储备,内培外引3. 团队融合:尊重规律,尊重传统4. 组织动荡期与风险管控三、搭建运营体系1. 产品与技术体系2. 营销体系:创新模式,打破行业规则3. 供应链体系4. 制造与交付体系四、拓展市场1. 用户测试——找准痛点,准确切入2. 市场测试——积极防错,打好第一枪3. 市场投放——精心策划4. 打造标杆客户或区域市场——树立标杆,做好示范,建立信心五、产品布局1. 导入产品选择——快速学习和成长2. 产品线拓展延伸——抢先占据市场,阻击新进入者3. 打造优势产品——打造现金流利润或产品4. 产品创新与储备——产品创新与迭代,保持产品优势——在原有的产业平台、环境中培育、孵化新产业会面临适应性冲突,新产业有区别于老产业的特殊需求,与原有的运营管理体系可能会限制或影响到新产业的运作效率,产生诸多的限制,需要在有效控制风险、促进新产业快速成长两者之间做到平衡和兼顾。第五讲:管控风险案例:浙江某数字多媒体企业新产业扩张、某家电企业集团洗衣机产业扩张一、风险管理模型(FMEA)1. 风险因子识别与评估1)技术风险:技术的不确定性和研发的高风险性2)市场风险:市场接受度不高3)资金风险:初期投资大,回收期长4)政策风险:政策的不确定性带来风险。5)人才风险:缺乏人才储备6)产业链配套风险: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不完整导致高成本2. 风险防范措施1)风险分类和量化2)制定风险应对策略:规避、减少、转移、接受3)监控和报告风险:持续监控,定期报告4)控制和缓解措施:应急计划、内部控制5)审计和审查:定期审计,揭示风险二、阶段评估1. 建立评估组织1)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和范围2)组建风险评估团队:多功能小组模式3)定义角色和职责2. 规范评估过程1)制定风险评估流程2)选择工具和方法:风险矩阵、SWOT分析、故障分析、压力测试3)实施风险评估 4)沟通和报告:向管理层和利益相关者报告3. 制定应对策略1)确定风险优先级2)选择风险应对策略3)制定具体应对措施4)制定应急计划5)分配资源6)沟通和培训7)监控和更新4.总结与固化经验——新产业扩张本身自带风险,事前做好风险识别和防范是核心,需要在运作过程中进行阶段性评估,对产业运作进行及时调整,确保新产业有序增长,风险可控。

添加企业微信

1V1服务,高效匹配老师
欢迎各种培训合作扫码联系,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