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部分企业先学到真知识!

鲁志刚:综合管理

鲁志刚老师鲁志刚 注册讲师 209查看

课程概要

培训时长 : 2天

课程价格 :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课程分类 : 生产管理

课程编号 : 21947

面议联系老师

适用对象

生产经理、生产主管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

1. 现代企业运营:在现代企业运营中,供应链管理和生产运营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为了确保企业的顺利运营并实现业务目标,企业需要掌握先进的供应链策略规划和项目管理协调能力,同时也需要了解数据分析与决策在制定企业战略中的作用。

2. 制造业转型:随着制造业不断转型,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需要掌握先进的工艺规划和开发能力,以确保生产流程的实际可操作性和量产可行性。

3. 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必然趋势。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变得尤为重要,能够帮助企业全面了解工艺流程的状态并为决策提供实时准确的信息支撑。

4. 人才培养需求:为了满足现代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生产运营和项目管理等领域人才的需求,教育机构和培训组织需要设计相应的课程和培训项目,以培养具备上述技能和知识的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这些课程内容是基于现代企业运营、制造业转型、数字化转型和人才培养需求等背景设计的,旨在帮助企业实现高效供应链管理和生产运营,提升企业竞争力并实现业务目标。

课程收益:

1. 提升供应链策略规划能力:学员将能够了解如何根据预测计划制定短中长期产能规划,明确扩产/缩产的战略,并更好地管理和规划人机料法环等资源系统。

2. 增强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学员将能够系统地分析生产效率、产能利用率、制程周期、工时分布,工艺稳定性、不良品和返工率等指标数据,从而更好地了解工艺流程的状态,并为决策提供实时准确的信息支撑。

3. 提升工艺规划及开发能力:学员将能够与工艺团队紧密协作,确保工艺规划实际可操作,并具备量产可行性判断能力,以有效指导生产流程,基于产线痛点提出优化需求。

4. 增强项目管理协调能力:学员将能够根据生产要求,综合考虑安全、效率、质量和合规性等因素制定适用的工作流程,现场管理规范和操作规程,监督工作的执行、培训和确保员工遵循规定,并持续监控生产过程,保障交付和质量。

总的来说,这些技能对于在生产环境中担任管理或领导角色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在提高效率、优化决策、改进工艺和加强协调方面做出贡献

授课风格:

  • 专业性:鲁老师丰富的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 易懂性:能够将复杂、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使学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 互动性: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员的思维和兴趣。
  • 实效性:注重结合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操作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员的实际应用能力。
  • 激发性: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员思考,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生产经理、生产主管

课程方式:课程讲授50%,实践演练、案例分析及小组研讨50%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供应链策略规划能力

一.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战略

1.概念

  • 1). 计划:这是供应链管理的策略性部分,需要制定一套方法来监控供应链,使其能够有效地、低成本地为顾客递送高质量和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 2). 采购:这部分涉及到从供应商那里获取产品或服务,是企业获取原材料、零部件和其他生产资源的过程。
  • 3). 制造:这部分涉及到将原材料、零部件和其他生产资源转化为成品的过程,是企业实现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
  • 4). 配送:这部分涉及到将成品从制造地输送到目的地,是实现产品价值的重要过程。
  • 5). 退货:如果存在退货或召回产品的情况,这也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2.战略

  • 1). 以顾客满意为最高目标,以市场需求的拉动为原动力。
  • 2). 企业之间关系更为紧密,共担风险,共享利益。
  • 3). 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
  • 4). 对于工作流程、实物流程和资金流程进行设计、执行、修正和不断改进。
  • 5). 利用信息系统优化供应链的运作。
  • 6). 缩短产品完成时间,使生产尽量贴近实时需求。
  • 7). 减少采购、库存、运输等环节的成本。

二. 供应链网络设计与优化

1.实施步骤

  • 1). 明确目标:
  • 2). 分析现状:
  • 3). 设计新的网络结构:
  • 4). 优化网络性能:
  • 5). 持续改进:

2.实施内容

  • 1). 设施节点的选择与优化:
  • 2). 产品流的优化:
  • 3). 信息流的规划与管理:
  • 4). 资金流的协调与优化:
  • 5). 风险管理:

三. 供应商选择与评估

1. 供应商选择标准:

2. 企业业绩评价:

3. 质量系统评估:

4. 生产运营能力评估:

5. 服务质量评估:

6. 企业环境评估:

7. 模型应用与选择:

8. 持续评估与优化:

四. 采购策略与风险管理

1.采购策略

  • 1). 采购流程优化:
  • 2). 采购合同管理:
  • 3). 采购成本控制:

2.风险管理

  • 1). 综合管理策略:
  • 2). 风险预警策略:

五. 库存管理与优化

1. 周期性清点:

2. 需求预测:

3. 库存分类:

4. 供应商管理:

5. 利用物流和仓储管理技术:

6. 优化仓库布局:

六. 物流与运输策略规划

1. 物流成本:

2. 交货时间:

3. 质量和可靠性:

4. 运输方式和运输单元的优化:

七. 预测计划与需求管理

1.预测计划

  • 1). 收集数据:
  • 2). 分析数据:
  • 3). 建立模型:
  • 4). 预测需求:
  • 5). 制定计划:

2.需求管理

  • 1). 需求分析:
  • 2). 需求预测:
  • 3). 需求调整:
  • 4). 需求满足:

八. 短中长期产能规划与策略

1.考虑因素

  • 1). 市场需求:
  • 2). 生产设备:
  • 3). 人员配置:
  • 4). 原材料供应:
  • 5). 质量控制:

2.注意事项

  • 1). 灵活性:
  • 2). 目标明确:
  • 3). 策略合理:
  • 4). 资源整合:

九. 人机料法环等资源系统规划

1.规划方法

  • 1). 人:企业需要进行合理的人员规划,包括人员的招聘、培训、分配、激励等方面的工作。
  • 2). 机:企业需要针对机器设备的采购、使用、维护和保养制定合理的规划。
  • 3). 料:企业需要制定合理的原材料采购、储存和使用计划。
  • 4). 法:企业需要制定合理的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明确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和标准,
  • 5). 环:企业需要关注环境的动态变化,制定合理的市场开发和营销策略,优化企业的经营环境,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2.注意事项

  • 1). 统一规划:
  • 2). 均衡利用:
  • 3). 协调发展:
  • 4). 动态调整:

十. 供应链协同与信息共享

1.供应链协同

  • 供应链协同主要强调企业之间在供应链上的合作和协作。这种合作和协作不仅包括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更强调了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共同协作。

2.信息共享

  • 1)在供应链中,各个环节之间需要交换和共享信息,包括产品需求、库存情况、生产计划、物流信息等。
  • 2)信息共享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
  • 3)信息共享也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库存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

十一. 供应链案例分享

第二部分: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

一. 数据驱动的供应链决策

1.内容

  • 1). 需求预测:
  • 2). 库存管理:
  • 3). 提高供应链响应能力:
  • 4). 运输和配送优化:
  • 5). 供应商评估和选择:

2.优势

  • 1). 基于实际数据的实证分析和决策,而不是凭借主观经验或直觉。
  • 2). 可以更好地规划生产和库存,减少库存过剩或缺货的问题。
  • 3). 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响应能力和灵活性。
  • 4). 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运输效率。
  • 5). 可以评估和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监控供应商的绩效和合作情况。

二. 数据采集、整理与可视化

1.数据采集是指从各种渠道收集和获取原始数据的过程。

2.数据处理

  • 1). 数据转换:
  • 2). 数据集成:
  • 3). 数据规约:
  • 4). 数据清洗:

3.可视化

  • 1). 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
  • 2). 突出数据的重点和趋势:
  • 3). 保持图表的简洁明了:
  • 4). 考虑图表的交互性:

三. 生产效率分析

1. 数据收集:

2. 数据处理:

3. 关键绩效指标(KPIs):

4. 统计分析:

5. 预测模型:

6. 实时监控与反馈:

7. 持续改进和优化:

四. 产能利用率评估

1. 定义:

2. 计算方法:

3. 影响因素:

4. 评估标准:

5. 评估目的:

6. 数据分析:

7. 局限性:

五. 制程周期与生产流程优化

1.制程周期

  • 1). 制程周期的定义:
  • 2). 制程周期的构成:
  • 3). 制程周期的优化:

2.生产流程优化

  • 1). 生产流程的定义:
  • 2). 生产流程的优化:
  • 3). 生产流程优化的实践:

六. 工时分布与人力资源优化

1.工时分布

  • 1). 工时分布的定义:
  • 2). 工时分布的优化:

2.人力资源优化

  • 1). 人力资源优化的定义:
  • 2). 人力资源优化的实践:

七. 工艺稳定性评估

1. 测量数据分析法:

2. 设备稳定性分析法:

八. 不良品与返工率分析

1.步骤和要点

  • 1). 数据收集:
  • 2). 数据清洗:
  • 3). 数据分析:
  • 4). 原因确定:
  • 5). 措施制定:
  • 6). 措施实施与跟踪:
  • 7). 结果反馈:

2.注意事项

  • 1). 数据质量:
  • 2). 问题识别:
  • 3). 措施有效性:
  • 4). 持续改进:

九. 利用数据分析进行决策制定

1. 确定问题:

2. 数据收集:

3. 数据清洗:

4. 数据分析:

5. 结果解释和报告:

6. 决策制定:

7. 决策实施与跟踪:

十. 数据驱动的供应链持续改进

1. 数据收集:

2. 数据分析:

3. 决策制定:

4. 决策实施与跟踪:

十一. 数据分析与决策案例分享

第三部分:工艺规划及开发能力

一. 工艺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1. 明确目标:

2. 科学合理:

3. 一次定位原则:

4. 循序渐进的精细化加工原则:

二. 工艺流程设计及优化

1. 优化工艺参数。

2. 优化设备结构。

3. 优化原材料和辅料使用。

4. 优化生产环境。

三. 生产设备选型与布局

1. 工艺流程设计:

2. 设备间距和排列:

3. 空间利用率:

四. 工作设计与工作测量

1.工作设计

  • 1). 工艺流程设计:
  • 2). 设备选择与布局:

2.工作测量

  • 1). 测量基准的确定:
  • 2). 测量方法的选择:在确定了测量基准后,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 3). 误差分析和控制:在测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误差。

五. 人机工程与工作环境改善

1.对于人机工程学岗位,需要专门的设计和布局,以确保其放置稳定并方便操作。

2.工作环境还需要满足人机工程学的要求,也就是要适合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这包括合理的光照、舒适的温度和湿度、没有或低噪音的环境以及符合人体工效学原理的工作台和座椅设计等。

3.色彩也可以被用来改善工作环境。

六. 量产可行性评估与建议

1.技术可行性分析

  • 1)新产品技术难点的了解与解决方案制定:
  • 2)生产工艺稳定性的评估:
  • 3)产品测试与改进:

2.市场可行性分析

  • 1)市场调研:
  • 2)竞品分析:
  • 3)市场预测:

3.建议

  • 1).优化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水平。
  • 2).加强对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链管理。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体系,
  • 3).持续进行产品测试和市场调研。

七. 基于产线痛点的工艺优化需求提出

1. 产能不足:

2. 产品质量不稳定:

3. 生产效率低:

4. 设备故障率高:

5. 劳动力成本高:

八. 工艺文件编制与审核

1.编制

  • 1)要确定产品的制造要求和工艺方案,
  • 2)工艺文件编制者根据确定的制造要求和工艺方案,开始编制详细的工艺文件,这包括工艺流程、操作规程、质量标准等。
  • 3)在编制过程中,需要保证工艺文件的正确性、完整性、统一性和协调性,

2.审核

  • 1). 重要的设计参数、技术指标是否满足输入文件或合同要求;
  • 2). 关键和重要的结构、尺寸、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以及选用元器件、原材料的合理性;
  • 3). 工艺文件是否正确贯彻工艺总方案的要求,工艺方案、方法的正确性和措施的有效性;
  • 4). 技术文件内容的正确性、结构之间的协调性、设计文件的完整(成套)性、文件之间的协调性以及贯彻标准的正确性;
  • 5). 对校对提出的遗留问题进行核实、处理。

九. 工艺培训与操作指导

1.在工艺培训方面,主要内容包括产品特性分析、工艺流程解析、操作规程演示、安全注意事项等。

2.在操作指导方面,主要是对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员工能够按照工艺文件和操作规程正确地执行生产流程。

3.在实施操作指导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现场巡查、定期检查、专项指导等。

十. 质量保障与控制能力提升

1.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2. 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

3. 强化质量检测环节:

4. 优化生产过程控制:

5. 引入先进的质量控制方法:

十一. 工艺规划与开发案例分享

第四部分:项目管理协调能力

一. 项目管理的概念与流程

1.概念:项目管理是指将知识、技能、工具、与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以满足项目的要求。其目标是满足项目的目标,包括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等方面。

2.流程

  • 1). 启动阶段:
  • 2). 计划阶段:
  • 3). 执行阶段:
  • 4). 控制阶段:
  • 5). 结束阶段:

二. 项目立项与目标设定

1.项目立项是指从项目的需求分析、可行性研究、资源分配、风险评估等多个角度,对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

2.目标设定是在项目立项之后,对项目的目标进行分析、明确和确定的过程。

3.在项目立项之后,项目团队需要对项目目标进行详细的定义和分析。

4.在设定项目目标时,需要遵循SMART原则,

5.在设定项目目标时,还需要考虑风险和不确定性。

三. 项目计划制定与执行

1.项目计划制定是指在项目立项之后,对项目的目标、需求、工作范围、任务、进度、预算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规划,制定出一份可供执行的项目的具体计划。

2.在制定项目计划时,需要明确项目目标和需求,包括项目的最终交付日期、项目的质量要求、项目的范围和内容等方面。

3.在制定项目进度计划时,需要根据项目任务的重要性和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确保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时间节点进行。

4.在制定项目计划时,还需要考虑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等方面。

5.项目执行是指按照项目计划的规定,实施项目各项任务和活动,以实现项目的目标。

四. 项目风险管理

1. 风险识别:

2. 风险分析:

3. 风险应对:

4. 风险监控:

五. 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

1. 确定项目目标:

2. 制定项目计划:

3. 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

4. 培训和发展团队成员:

5. 建立信任和尊重:

6. 激励和奖励机制:

7. 解决冲突和进行反馈:

六. 项目沟通与协调

1. 制定沟通计划:

2. 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3. 明确沟通内容和目的:

4. 多样化沟通渠道:

5. 及时反馈和解决问题:

6. 重视非正式沟通:

7. 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协调:

七. 项目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1.质量控制

  • 1). 定义项目质量:
  • 2). 制定质量控制计划:
  • 3). 实施质量控制:
  • 4).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2.安全管理

  • 1). 定义安全要求:
  • 2). 制定安全计划:
  • 3). 实施安全管理:
  • 4).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八. 项目进度控制与交付保障

1.进度控制

  • 1). 定义项目进度目标:
  • 2). 制定进度计划:
  • 3). 实施进度控制:
  • 4). 建立进度管理体系:

2.交付保障

  • 1). 确保项目质量:
  • 2). 保证项目成本:
  • 3). 确保项目进度:
  • 4). 建立交付保障体系:

九. 项目评估与持续改进

1.项目评估

  • 1). 评估指标:
  • 2). 评估方法:
  • 3). 评估过程:

持续改进

  • 1). 原则:
  • 2). 建立改进文化:
  • 3). 改进方法和工具:
  • 4). 持续反馈和改进:

十. 项目管理软件的使用与实践

1.项目管理软件实施步骤

  • 1). 需求评估:
  • 2). 选择合适的软件:
  • 3). 制定实施计划:
  • 4). 测试软件:
  • 5). 培训人员:
  • 6). 监控和调整:

2.项目管理软件实践时特别关注

  • 1). 建立清晰的项目目标和任务:
  • 2). 监控进度和风险:
  • 3). 促进沟通和协作:
  • 4). 提供实时数据和分析:

3.使用项目管理软件注意事项

  • 1). 数据的准确性:
  • 2). 安全性:
  • 3). 灵活性:
  • 4). 易用性:
  • 5). 售后服务:

4.项目管理案例分享

 

鲁志刚老师的其他课程

• 鲁志刚:质量管理体系五大工具
课程背景:在当今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质量成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提高产品的质量,企业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其质量管理方法。质量管理体系五大工具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它包括APQP、FMEA、PPAP、过程能力研究和SPC、MSA。APQP(Advanced Product Quality Planning)是一种在产品设计阶段进行产品质量策划的工具。它强调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跨部门协作,制定产品质量目标和要求,并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以确保产品设计符合顾客要求。FMEA(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是一种在产品设计阶段对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进行预测和评估的工具。它通过对产品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和识别,并采取预防措施降低产品失败的风险,从而减少返工和维修成本。PPAP(Production Part Approval Process)是一种在生产阶段对生产过程进行审核和评估的工具。它通过对生产过程的稳定性、一致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以确保生产过程满足顾客要求和产品质量。过程能力研究是一种在生产阶段对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进行评估的工具。它通过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变异和不确定性,并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少变异,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是一种在生产阶段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的工具。它通过运用统计方法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和监控,以了解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从而减少和消除不良品。MSA(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是一种在生产阶段对测量系统进行评估的工具。它通过对测量系统的稳定性、重复性和准确性进行分析,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和一致性。综上所述,《质量管理体系五大工具》课程旨在介绍常用的质量管理工具,这些工具涵盖了产品设计到生产的全过程,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质量管理工具,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缺陷率、减少浪费和提高顾客满意度,从而实现持续改进和长期发展。课程收益:理解并掌握五大工具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能够运用这些工具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工序能力,降低产品不良率和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加企业收益。理解如何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掌握一套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以便更好地应对市场挑战和满足客户需求。授课风格:专业性:鲁老师丰富的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易懂性:能够将复杂、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使学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互动性: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员的思维和兴趣。实效性:注重结合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操作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员的实际应用能力。激发性: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员思考,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课程对象:质量工程师、生产工程师、产品设计师、供应链管理人员、数据分析师、中层管理人员课程方式:课程讲授50%,实践演练、案例分析及小组研讨50%课程大纲时间模块内容10月20日9:00-12:00APQPPPAPAPQP概述APQP 各阶段的内容APQP实施的几个要点控制计划PPAP概述提交 PPAP 的时机PPAP提交等级及提交所需的实物和资料PPAP 的过程要求零件提交状态PPAP 记录的保存10月20日14:00-17:00FMEAFMEA 概述DFMEA(设计 FMEA)PFMEA(过程FMEA) 10月21日9:00-12:00SPC控制图的原理控制图的控制对象与应用范围控制图的种类控制图应用的一般程序  控制图的判断准则   控制图的两类错误及检出力控制图在应用中常见的问题 过程改进策略    控制图实例(标准值未给定的控制图)标准值给定的控制图10月21日14:00-17:00MSA测量系统     测量系统分析的时机测量系统分析的流程测量系统分析的准备与注意事项测量系统稳定性分析测量系统偏倚分析   测量系统线性分析.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的原理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均值和极差法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方差分析法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极差法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小样法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假设试验分析法(Kappa)       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信号探测法破坏性试验的测量系统分析第1章 APQP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和控制计划1.1 APQP概述1.1.1 制订APQP手册的目的1.1.2APQP的特点1.1.3进行 APQP产品质量先期策划的好处1.1.4开展 APQP的组织1.1.5何时进行 APQP1.1.6 开展 APQP 的基本要求1.1.7 APQP 的5个阶段1.2 APQP 各阶段的内容1.2.1 计划和确定项目阶段1.2.2 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阶段1.2.3 过程的设计和开发阶段1.2.4产品和过程的确认阶段1.2.5 反馈、评定和纠正措施阶段1.3 APQP实施的几个要点1.3.1 APQP工作流程的选择1.3.2 跨功能小组职责的确定1.3.3 各部门在 APQP 中的职责1.3.4 APQP 计划的制订与跟进1.3.5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的编号1.3.6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的更改控制1.3.7 工艺文件的编号    1.3.8工艺文件的更改控制1.3.9 APQP程序文件及记录实例.1.4 控制计划1.4.1 控制计划的说明1.4.2 控制计划的内容1.4.3 制订控制计划的时机1.4.4 制订控制计划的程序1.4.5 控制计划标准表格的使用  第2章 FMEA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2.1 FMEA 概述2.2 DFMEA(设计 FMEA)2.2.1 DFMEA 的特征1)以产品的元件或系统为分析对象,用表格的形式,从低层次开始逐步向高层次分析。2) 原则上是全面分析。然而,全面详细分析所需工作量很大,因此对已有高层次分析。使用经验表明效果好的部分,可免于分析或者提高分析级别;反之,对新产品或研制内容较多的部分,则应详细分析。3) DFMEA由产品设计人员主持,生产、品管、使用等技术人员参与。 DFMEA 小组一般由5~7人组成。4) DFMEA是一个动态性文件,应根据设计变化或获得的新信息及时改进 DFMEA。应定期对DFMEA进行评审,重点放在发生频度和探测度的排序上,产品改进、设计控制改善以及问题发生时,排序都可能变化。5)应将DFMEA分析到的特殊特性、预防措施等体现在后续的产品设计、工艺文件中,如产品图样、控制计划、作业指导书中。2.2.2 DFMEA的用途1)识别需采取预防措施的设计缺陷。2)为制订或修改特殊特性清单提供依据。3)为评价产品设计的可靠性及优化设计方案提供依据。4)为制订产品试验计划,确定产品、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案提供信息。5)为故障诊断、制订维修方案提供信息。6) 为维修性分析、安全性及危险源分析、故障源分析等提供依据。2.2.3 DFMEA 分析的对象1)新设计的产品、部件、系统。2)环境有变化的沿用零件。3)发生了变化的材料和零件。4)有重大设计更改的部件、系统。2.2.4 DFMEA分析的时机DFMEA 应在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中包含对产品功能、性能等方面的要求)最终形成之时开始,并贯穿在设计工作的全过程之中。在正式的产品图样完成之时或之前,DFMEA 应全部结束。2.2.5 DFMEA分析的过程和方法 1)定义产品2)明确分析对象3)绘制方框图4)列出分析对象的功能5)确定分析对象的潜在失效模式6)确认潜在失效后果7)确认潜在失效起因8)列出现行设计控制措施9)进行风险分析10)提出改进措施11)跟踪改进措施的实施12)填写DFMEA表格2.2.6 DFMEA标准表格的使用案例2-1: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DFMEA标准格式)案例2-2: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汽车行业DFMEA实例)2.3 PFMEA(过程FMEA)    2.3.1 PFMEA 分析的目的1)确定与产品相关的过程潜在失效模式。2)评价失效对顾客的潜在影响。3)确定潜在制造或装配过程失效的起因。4)确定减少失效发生或找出失效条件的过程控制变量。5)编制潜在失效模式风险分级表,然后建立考虑纠正措施的优先体系。6)将控制制造或装配过程的措施编制成文件。2.3.2 PFMEA 分析对象1)新的过程/工序(如采用新工艺)。2)更改的过程/工序。3)应用或环境有变化的原有过程/工序(设备改造等)。2.3.3 PFMEA说明1)过程 FMEA是在假定所设计的产品会满足设计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的。设计缺陷造成的影响及其避免措施由设计FMEA来解决。2) PFMEA应在制造可行性分析阶段、生产工装准备及过程设计确定之前开始,并贯穿整个过程设计过程,在正式的工艺文件和工装确定之前完成。3) PMEA是一个动态文件。产品、过程更改时,应及时改进PFMEA。应定期对PFMEA进行评审,重点放在发生频度和探测度的排序上,产品改进、过程改进、过程控制改善以及问题发生时,排序都可能变化。4)应考虑从单个零件到总成的所有制造工序(过程)。5) PFMEA须发挥集体的努力,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PFMEA由工艺技术人员主持,设计、生产、品管等有关人员参与。PFMEA小组一般由5-7人组成。2.3.4 PFMEA 分析程序   1)确定过程2)确定过程的潜在失效模式3)确认潜在失效后果4)确认潜在失效模式的起因5)列出现行控制措施6)进行风险分析7)提出改进措施8)跟踪改进措施的落实9)填写FMEA分析表格2.3.5 PFMEA 标准表格的使用案例2-3: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PFMEA标准格式)案例2-4: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汽车行业PFMEA实例1)第3章 PPAP 生产件批准程序3.1 PPAP概述3.1.1 PPAP的作用1)正确地理解顾客的工程设计文件和规范的要求2)按顾客规定的生产节拍进行生产,持续满足顾客的需要3.1.2 PPAP 的适用范围1)生产件2)服务件3)生产原料或散装材料的组织的内、外部现场3.1.3 PPAP 中的重要术语3.2 提交 PPAP 的时机3.2.1 需获得顾客批准的原则1)一种新的零件或产品2)对以前所提交不符合零件的纠正3)由于设计记录、规范或材料方面的工程更改从而引起了产品的改变3.2.2需通知顾客,由顾客决定提交PPAP批准的情况1)和以前批准了的零件或产品相比,使用了不同的加工方法或材料2)使用新的或改进的工装、模具、成型模、模型等3)在对现有的工装或设备进行升级或重新布置之后进行生产4)工装和设备转移到不同的工厂,或在一个新增的厂址进行生产的5)(分)供方的零件、材料或服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可能影响到顾客产品的装配、成型、功能、耐久性或性能的要求6)工装停止批量生产达到或超过12个月以后重新启用进行生产7)内部制造或由(分)供方制造的产品配套零部件及其制造过程发生了变更8)试验/检验方法的更改9)新的或现有的(分)供方提供的原材料的货源发生了变化10)产品外观属性发生了变化3.2.3需提交 PPAP 批准的情况1)新的零件或产品2)对以前提交的不符合零件进行了纠正3)与顾客给定了编号的产品、零件有关的设计文件、技术规范或材料发生了变化4)只针对散装材料:组织在产品上采用了以前未曾用过的新的过程技术3.3 PPAP提交等级及提交所需的实物和资料3.3.1提交等级的划分1)等级1:仅向顾客提交保证书2)等级2:向顾客提交保证书和产品样品及有限的支持数据3)等级3:向顾客提交保证书和产品样品及完整的支持数据4)等级4:提交保证书和顾客规定的其他要求5)保证书、产品样品以及全部的支持数据都保留在组织的制造现场,供审查时使用3.3.2 各等级需提交/保存的实物和资料3.4 PPAP 的过程要求3.4.1 PPAP生产的要求---有效的生产1)PPAP生产过程必须使用正式的过程、工装、量具、原材料、操作者、生产场地、环境以及生产工艺参数。2)PPAP的生产数量至少为连续的300件(数量至少要满足过程能力的研究),且该过程必须是1~8h的生产。PPAP提交的样品应该从这些生产件中提取。3)对每个生产过程的零部件,如用多腔冲模、铸模、工具生产的零部件,都应进行测量,并对代表性零件进行试验。4)对于散装材料,没有具体数量的要求,如果要求提交其样品,那么样品必须出自“稳定的”加工过程。3.4.2 PPAP 提交的基本要求3.4.3 PPAP提交的项目、记录及其要求1)设计记录2)授权的工程更改文件3)顾客工程批准4)设计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DFMEA)5)过程流程图6)过程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PFMEA)7)控制计划8)测量系统分析9)全尺寸测量结果10)材料/性能试验结果的记录11)初始过程研究12)合格实验室的证明文件13)外观批准报告(AAR)14)生产件样品15)标准样品16)检查辅具17)顾客的特殊要求18)零件提交保证书(PSW)19)散装材料要求检查表3.5 零件提交状态(零件提交的处理结果)1)批准2)临时批准3)拒收3.6 PPAP 案例分享案例3-1:顾客生产件批准控制程序(公司作为供货方)案例3-2:零件提交保证书(PSW)及填写说明案例3-3:外观批准报告及其填写第4章 SPC 统计过程控制.4.1控制图的原理4.2 控制图的控制对象与应用范围4.3 控制图的种类4.4 控制图应用的一般程序    4.5 控制图的判断准则 4.6控制图的两类错误及检出力4.7 控制图在应用中常见的问题  4.8 过程改进策略  4.9控制图实例(标准值未给定的控制图)4.10标准值给定的控制图第5章MSA测量系统分析5.1 测量系统    5.2 测量系统分析的时机5.3 测量系统分析的流程5.4 测量系统分析的准备与注意事项5.5测量系统稳定性分析5.6 测量系统偏倚分析 5.7 测量系统线性分析.5.8 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的原理5.9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均值和极差法5.10 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方差分析法5.11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极差法5.12 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小样法5.13 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假设试验分析法(Kappa) 5.14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信号探测法5.15 破坏性试验的测量系统分析第6章课程总结与互动交流 
• 鲁志刚:质量管理核心工具培训
课程背景:通过应用QC七大手法、MSA、SPC和DOE等工具的培训,可以解决企业如下痛点:1. 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应用QC七大手法、MSA、SPC和DOE等工具,可以减少产品缺陷和误差,提高产品质量水平,降低缺陷率和退货率。2. 减少生产成本: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减少生产成本。3. 优化生产流程:通过应用这些工具,可以分析和优化生产流程,减少生产时间和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4. 提高生产稳定性: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企业监测和控制生产过程的质量和稳定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避免批量生产不合格产品。5. 提高生产安全性:通过应用这些工具,可以识别和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提高生产安全水平,避免事故发生。6. 优化产品设计:DOE等工具可以帮助企业优化产品设计,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降低产品缺陷和误差。7. 提高员工技能:这些工具的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素质,增强员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8. 提高客户满意度: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9. 提高企业形象:应用这些工具可以提高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10.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通过优化产品和生产流程,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总之,通过应用QC七大手法、MSA、SPC和DOE等工具的培训,可以解决以上十个方面的问题,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课程收益:降低质量成本,包括返工、降级、报废等成本。提高产品一次通过率,减少维修和重新加工的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减少材料和人工浪费。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技能,增强其识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质量问题在各个环节之间的传递和扩大,降低不良品流入市场的风险。提高企业的品牌信誉和形象,增加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信任和满意度。优化生产流程和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地位。为企业提供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工具,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授课风格:专业性:鲁老师丰富的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易懂性:能够将复杂、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使学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互动性: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员的思维和兴趣。实效性:注重结合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操作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员的实际应用能力。激发性: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员思考,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课程对象:质量管理人员、生产管理人员、产品开发人员、工艺工程师、质量控制人员;课程方式:课程讲授50%,实践演练、案例分析及小组研讨50%课程大纲第一章:课程介绍和背景一、质量改善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二、课程目标和内容安排第二章: QC七大手法一、QC七大手法的起源和应用范围二、QC七大手法的具体内容和应用方法1、检查表2、层别法3、柏拉图4、因果图5、散布图6、直方图7、控制图三、 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案例分享:QC七大工具应用案例分享第三章: MSA一、MSA的起源和应用范围二、MSA的具体内容和应用方法1、讨论:为什么进行测量系统分析2、基本术语:准确性、精密性、分辨率、稳定性、线形3、解析:如何进行系统分析(计数型、计量型)三、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练习:测量系统分析模拟第四章: SPC一、SPC的起源和应用范围二、SPC的具体内容和应用方法1. 计量型控制图(I-MR图、Xbar-R图、Xbar-S图)2. 控制图理解(8个失控信号)3. 计数型控制图(P图、NP图、C图、U图)三、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案例分享与实践:SPC在生产现场的应用案例分享与实践第五章: DOE一、DOE的起源和应用范围二、 DOE的具体内容和应用方法1、实验设计的步骤术语:响应量、因子、水平、处理、随机化、重复、复制1)定义实验目标:明确实验的目的和预期结果。2)确定因子和水平:确定实验的因素(变量)及其水平(取值)。3)选择实验设计方法:根据问题的特点和所需控制的变量,选择适合的实验设计方法。4)分配实验设计:根据选定的实验设计方法,安排实验的顺序和条件。5)执行实验:按照设计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6)分析数据:根据实验数据,使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的分布和影响因素。7)评估实验结果:根据分析结果,评估实验的成效和不足,以及是否达到预期目标。8)总结和优化: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经验和教训,对问题进行优化或改进。2、单次单因子的局限性(忽略了交互作用、无法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3、2K全因子实验(建立实验方案)1). 实验并收集数据2). 分析实验结果3). 展示结论4、部分因子实验(响应曲面法)实验设计情景讨论:各实验法的优缺点,使用条件,目的三、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实践:DOE实践模拟第六章: 课程总结和答疑解惑一、 对质量改善核心工具和方法进行总结和回顾二、 解答学员的问题和疑惑
• 鲁志刚:质量管理核心工具与设备OEE
课程背景:在当前制造业环境中,产品质量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成功的关键因素。以下八点培训内容涵盖了重要的制造业质量管理的痛点,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1. 产品质量先期策划与控制计划(APQP):解决生产过程中质量不稳定和产品开发流程不清晰的问题,通过预先规划和严格控制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确保产品质量满足客户要求。2. 生产件批准程序(PPAP):帮助企业确保生产流程的稳定性和产品的一致性。通过详细的文件记录和审批流程,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把控,确保从设计到生产的转换过程中不丢失任何质量。3. 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PFMEA ):此工具可预先识别和评估产品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可能带来的后果。通过PFMEA,可以制定相应的预防和缓解措施,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生产过程的稳定性。4. 统计过程控制(SPC):利用统计方法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确保生产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产品质量稳定。5. 测量系统分析(MSA):通过对测量系统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进行分析,确保产品质量的准确评估。通过MSA,可以识别出测量系统的误差和不准确性,从而减少质量误判的可能性。6. 问题解决的QC7工具:这包括检查表、层别法、柏拉图、因果图、散布图、直方图和管制图。这些工具用于分析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帮助企业快速准确地找出问题的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7. 侧重开发的QC7工具:这些工具主要用于改进和优化现有的生产过程,包括实验设计、田口方法、测量系统改进、过程能力研究、过程改进六步法、生产能力研究等。这些工具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8.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这两种统计分析工具可以用来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可以预测一个变量在给定其他变量的值时的情况。这些工具对于优化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有重要作用。综上所述,这九点培训内容都是针对制造业的痛点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涉及产品质量、生产效率、问题解决与优化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培训,企业可以提升其制造能力和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成功。课程收益:学习APQP的原理、方法和实践,帮助学员了解如何制定产品质量计划,确保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满足顾客需求。学习PPAP的原理、方法和实践,帮助学员了解如何准备和提交PPAP文件,确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学习PFMEA的原理、方法和实践,帮助学员了解如何进行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学习SPC的原理、方法和实践,帮助学员了解如何应用SPC工具进行过程控制和改进,提高制造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学习MSA的原理、方法和实践,帮助学员了解如何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确保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学习QC7工具的原理、方法和实践,帮助学员了解如何运用QC7工具进行问题解决和持续改进,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学习侧重开发的QC7工具的原理、方法和实践,帮助学员了解如何在产品或工艺开发阶段运用侧重开发的QC7工具进行质量策划和控制,降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开发风险。学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原理、方法和实践,帮助学员了解如何运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为质量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授课风格:专业性:鲁老师丰富的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易懂性:能够将复杂、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使学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互动性: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员的思维和兴趣。实效性:注重结合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操作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员的实际应用能力。激发性: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员思考,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课程时间:6天,6小时/天课程对象:研发、制造、质量管理等相关人员课程方式:课程讲授50%,实践演练、案例分析及小组研讨50%课程大纲一、产品质量先期策划与控制计划(APQP):1、产品质量先期策划的原则及相关要求第一阶段:策划第二阶段:产品设计与开发;第三阶段:过程设计与开发;第四阶段:产品与过程的确认;第五阶段:反馈,评定与纠正措施2、控制计划的概念;是一种用于描述产品质量要求及其如何通过各种过程实现的方法。它提供了一个框架,以便将各种过程、材料、设备、工具和技术集成在一起,以满足顾客的质量要求。3、控制计划方法;3.1. 产品质量目标:3.2. 过程控制:3.3. 材料控制:3.4. 设备/工具控制:3.5. 检验控制:3.6. 人员培训:3.7. 数据分析:4.制定控制计划的注意事项;4.1. 基于产品质量目标和质量体系要求,考虑所有相关过程和活动。4.2. 强调关键过程和特殊特性,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4.3. 考虑材料、设备和人员的特定要求,以及任何潜在的制约因素。4.4. 制定明确的检验计划,以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5.课堂研讨:APQP执行情况及改善措施制定二、生产件批准程序(PPAP)1.生产件批准程序(PPAP)概述;是一种质量保证程序,其目标是确保供应商在生产阶段前已经完全满足了所有客户的技术、质量、交货等方面的要求。它强调产品设计、制造和供应商管理的集成,并重视信息共享和合作。2.生产件批准程序(PPAP)与其它工具的关联;2.1与APQP(先期产品质量策划)的关联2.2与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的关联2.3与SPC(统计过程控制)的关联3.生产件批准程序(PPAP)提交的要求(18项)详解;3.1. 零件信息:3.2. 设计FMEA:3.3. 过程流程图:3.4. 过程FMEA:3.5. 控制计划:3.6. 测量系统分析:3.7. 初始过程研究:3.8. 包装和标识:3.9. 零件样品:3.10. 材料证明:3.11. 特殊特性:3.12. 尺寸和公差:3.13. 外观要求:3.14. 功能性能:3.15. 检验和试验计划:3.16. 量具和检测设备:3.17. 合格供应商:3.18. 其它要求:4.生产件批准程序(PPAP)的提交等级;4.1. Level 1:适用于简单的产品和过程,提交的内容相对较少。4.2. Level 2:适用于中等复杂的产品和过程,提交的内容相对较多。4.3. Level 3:适用于复杂的产品和过程,提交的内容最为详细。5.课堂研讨:PPAP执行情况 及改善措施制定三、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PFMEA )1.FMEA概述1.1、 FMEA的起源FMEA(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0年代的美国军事工业。当时,为了提升军事设备的可靠性,美国海军开始采用一种叫做FMEA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逐步在汽车、航空航天、电子设备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2、FMEA的定义FMEA是一种系统性的分析方法,它通过对产品设计或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进行预测、评估和优先排序,旨在尽早识别并解决潜在问题。1.3、FMEA的类别设计FMEA(Design FMEA,简称DFMEA)用于对产品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进行评估过程FMEA(Process FMEA,简称PFMEA)针对制造或组装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1.4、FMEA与其他工具之间的关联APQP(Advanced Product Quality Planning,先期产品质量策划)PPAP(Production Part Approval Process,生产件批准程序)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FTA)风险矩阵1.5、FMEA的管理原则FMEA强调预防胜于治疗的原则。通过系统地分析产品设计或制造过程中的所有可能失效模式,以及这些失效对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影响,FMEA旨在提前识别并解决潜在问题,降低产品上市后的风险。1.6、团队组成;进行FMEA分析的团队应包括来自研发、制造、质量、供应链等各个部门的代表。他们需要具备相关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便全面、深入地评估各种潜在问题。2.过程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PFMEA)的开发2.1、PFMEA评价准则严重度(Severity)发生度(Occurrence)探测度(Detection)风险优先数(Risk Priority Number,简称RPN)2.2FMEA与组织的持续改进FMEA作为一种质量管理的工具,不仅可以在新产品开发或新工艺实施阶段进行,也可以在已有产品或工艺的持续改进中进行。通过定期进行FMEA分析,组织可以不断识别并解决潜在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同时,FMEA也可以促进组织的学习和知识积累。通过对失效模式和相应解决措施的记录和分享,可以使组织在应对类似问题时更加迅速和有效。3.FMEA应用案例分析四、统计过程控制(SPC)1.统计过程控制概述1.1、什么是统计过程控制统计过程控制(SPC)是一种应用统计学的方法来监控和改进工业化生产过程的技术。它可以提供一种机制,以便工厂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因素。SPC强调预防,而非纠正,通过在过程中找出潜在问题,以防止生产出不符合规格或质量不稳定的产品。1.2、控制图的定义控制图是一种图形工具,用于监控生产过程的状态,以及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在控制图上,将根据统计数据绘制一些点,这些点代表生产过程中的测量值或性能指标。控制图可以显示过程的均值和变异性,以及任何可能影响过程稳定性的因素。1.3、控制图的作用控制图的主要作用是检测生产过程中的变异,包括普通原因变异和特殊原因变异。如果点在控制界限内随机分布,则说明过程处于控制状态,也就是说过程没有受到特殊原因变异的影响。如果点超出控制界限,则说明存在特殊原因变异,需要调查并采取行动以解决问题。1.4、过程能力与稳定性;过程能力是指生产过程在无异常情况下,能够生产出符合规格要求产品的能力。稳定性是指生产过程在无异常情况下,产品的质量特性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2.常用的控制图2.1、计量型控制图计量型控制图用于监控连续型变量,如重量、温度、压力等;2.2、计数型控制图;计数型控制图用于监控离散型变量,如缺陷数、故障次数等。3.控制图解读3.1、判稳规则点数落在控制界限内的点数大于或等于2/3;控制界限内的点数呈随机分布;控制界限外的点数呈随机分布。3.2、与实际过程的关联;了解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生产过程的均值和标准差过程的变异性4.过程能力计算Cp,Cpk,Pp,PPk的计算;4.1、Cp是指实际生产的平均值与规格中心重合度,4.2、Cpk是指实际生产的平均值与规格界限的重合度;4.3、Pp是指实际生产的标准差与规格界限的比值;4.4、PPk是指实际生产的平均值与规格界限的比值。5.控制图应用程序5.1、收集数据5.2、计算统计量5.3、绘制控制图5.4、观察和分析控制图5.5、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6.控制图实践与案例分析五、测量系统分析(MSA)1.测量系统概述1.1、测量系统的概念测量系统是指用于获取、处理和解释物理或非物理特性的工具或方法。它包括用于测量的设备、程序、方法和人员等因素。1.2、分辨力的选择原则;被测特性的最小重要变化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过程能力成本和效益2.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法2.1、测量系统偏倚评价偏倚是指测量系统的测量结果与真值的差异。可以使用已知真值的标准件来评估偏倚。2.2、测量系统线性研究线性是指测量系统的测量结果与输入特性的关系。应检查测量系统的线性,以确保它与预期的范围相匹配。2.3、测量系统稳定性研究稳定性是指测量系统在长时间内保持一致性的能力。应检查测量系统的稳定性,以确保它在不同的时间点上提供相同的结果。2.4、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重复性是指同一操作员使用同一设备多次测量同一特性时获得的结果的一致性。再现性是指不同操作员使用同一设备在相同的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特性时获得的结果的一致性。3.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法3.1、风险分析法风险分析法用于评估测量系统的误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它通常涉及到对产品不良率进行建模,然后评估测量系统的误差对不良率的影响。3.2、解析法;解析法用于识别影响测量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它通常涉及到对测量过程进行分解,然后分析每个步骤对整体性能的影响。4.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及改进;4.1 、定义测量目的和要求4.2 、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4.3 、收集和整理数据4.4 、进行数据分析4.5、 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改进措施计划,包括设备选择、程序优化、人员培训等。4.6、实施改进措施并重新评估测量系统的性能。5.MSA实践与案例分析六、问题解决的QC7工具1、七种工具概论1.1、老七种工具功能介绍老七种工具主要包括:排列图、因果图、直方图、散布图、检查表、分层法和控制图。这些工具都是用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以便确定问题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1.2、老七种工具精神内涵老七种工具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强调预防为主、持续改进和团队合作。这些工具的应用不仅要求质量管理人员具备扎实的统计知识,还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创新意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1.3、老七种工具特点及应用场景;(1)排列图:排列图是一种用来帮助识别问题主要原因的有效工具。它将问题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从而为制定改进措施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2)因果图:因果图是一种用于分析问题原因及其相互关系的工具。它通过将问题的各种可能原因列出并连接起来,帮助人们全面了解问题的本质。(3)直方图:直方图是一种用于表示数据分布情况的图形工具。它通过将数据分为不同的组,并显示每组数据的数量,帮助人们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值或异常分布。(4)散布图:散布图是一种用来显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工具。它通过将两个变量的数据点在图形上表示出来,帮助人们判断这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或因果关系。(5)检查表:检查表是一种用于收集数据的工具。它列出了需要收集的数据项,并为每个数据项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分类方法(如合格/不合格、存在/不存在等),帮助人们系统地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6)分层法:分层法是一种用于对数据进行分类和分组的方法。它将数据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并将同类数据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数据的特征和分布情况。(7)控制图:控制图是一种用于监控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的图形工具。它将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如温度、压力、重量等)在图形上表示出来,帮助人们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2.各工具应用方法2.1、检查表(1)明确收集数据的目的和需要的信息;(2)根据目的设计检查表,包括检查项目、检查方法、判定标准等内容;(3)按照检查表进行数据收集和记录;(4)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如计算百分比、平均数等;(5)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改进措施。2.2、分层法(1)明确分层的目的和方法;(2)选择分层因素,如产品批次、生产班组等;(3)按照分层因素对数据进行分层;(4)对各层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如计算平均数、方差等;(5)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改进措施。2.3、排列图首先明确排列的目的和要素,例如确定产品缺陷及其原因;然后收集排列数据,将数据按照问题的重要程度或发生频率进行分类和整理;接着绘制排列图,将数据点表示在图中,并根据数据点的位置进行排序;最后观察排列图,找出问题的重要来源。2.4、因果图首先明确因果关系的要素和方向,例如确定产品质量缺陷及其原因;然后收集因果关系数据,将数据按照因果关系进行分类和整理;接着绘制因果图,将数据点表示在图中,并根据数据点的位置进行排序;最后观察因果图,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2.5、直方图首先确定需要比较的数据变量和样本数量;然后收集数据,按照变量的不同范围分成不同的组,并计算每组的数据点个数;接着绘制直方图,将每个数据点表示在图中,并根据数据点的位置进行排序;最后观察直方图,比较不同数据分布的差异和特征。2.6、散布图首先明确需要分析的两个变量;然后收集两个变量的数据,并将数据点表示在图中;接着观察散布图的分布情况,分析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何种相关关系以及相关程度如何;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措施。2.7、控制图首先确定需要监控的产品质量特性,例如产品尺寸、重量等;接着选择合适的控制图类型,例如平均数控制图、中位数控制图等;然后收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数据,按照控制图的规范进行绘制;最后观察控制图的变化情况,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并找出需要改进的环节。3.QC7工具应用实践演练七、侧重开发的QC7工具1.七种工具概论1.1、七种工具功能介绍这些质量管理工具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质量管理和改进目标。1.2、七种工具精神内涵为了更好地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1.3、七种工具特点及应用场景;(1). 关联图:关联图主要用于展示和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它通过使用箭头和节点来表示各个因素之间的关联,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整体结构和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联图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质量管理、流程优化等,通过关联图可以更好地识别问题的根本原因,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2). 系统图:系统图主要用于描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它将复杂的系统分解成多个组成部分,并使用箭头和层级来表示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作用。系统图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管理和优化系统。(3). PDPC:PDPC是一种制定和实施计划的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和评估计划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风险,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PDPC通过制定多个可能的行动方案,评估它们的可能结果和风险,并综合考虑制定最终的行动计划。这种工具主要应用于企业战略规划、项目管理等领域,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科学地制定和实施计划。(4). 箭条图:箭条图主要用于表示时间序列数据的走势和规律。它将时间和数据两个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使用箭头表示时间序列数据的走势和关系。箭条图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金融分析、生产计划等,通过箭条图可以更好地了解数据的走势和规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5). 亲和图:亲和图主要用于分类和整理数据。它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类和归纳,通过使用颜色、形状等特征来表示各个数据点之间的相似关系。亲和图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市场调研、顾客反馈分析等,通过亲和图可以更好地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6). 矩阵法:矩阵法是一种数学方法,可以建立相应的矩阵来表示各个变量和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计算和分析矩阵得出问题的最优解或解决方案。矩阵法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优化问题、线性规划等,可以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如运输问题、生产计划等。通过矩阵法,可以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从而更加准确、高效地解决问题。(7). 矩阵数据表:矩阵数据表主要用于展示和分析数据关系。它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和维度对数据进行组织排列,并展示其中的数量和比例关系。矩阵数据表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财务分析、销售数据分析等,通过矩阵数据表可以更好地了解数据的分布和关系,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为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2.各工具应用方法2.1、关联图(1)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或目标,并列出所有相关的因素。(2)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用箭头和节点绘制图形。(3)对图形进行整理和简化,明确各因素之间的关联和影响。(4)根据关联图中的信息,确定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2.2、系统图(1)确定要描述的系统或流程,并分解成多个组成部分。(2)分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并用箭头和层级绘制图形。(3)对图形进行整理和简化,明确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4)根据系统图中的信息,优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2.3、PDPC(1)确定要实施的目标和计划,并列出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风险。(2)针对每个问题和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方案,并将其列出。(3)评估每个应对措施和方案的可能结果和风险,并选择最优方案。(4)制定最终的行动计划,并实施计划并监控进展情况。2.4、箭条图(1)收集时间序列数据,并确定要展示的时间段和数据点。(2)绘制时间轴,并根据时间顺序将数据点连接起来,用箭头表示走势。(3)对箭条图进行整理和简化,明确数据的走势和规律。(4)根据箭条图中的信息,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应的决策或行动计划。2.5、亲和图(1)确定要分类和整理的数据范围和主题,并收集相关数据。(2)对数据进行分类和归纳,并根据相似性将数据点聚集在一起。(3)用颜色、形状等特征标记不同类别的数据点,以表示它们的相似关系。(4)根据亲和图中的信息,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或行动计划。2.6、矩阵法(1)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或优化目标,并列出相关的变量和因素。(2)根据变量和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矩阵表格。(3)计算矩阵中的各个元素的值,并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4)根据矩阵法的计算和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决策或行动计划。2.7、矩阵数据表;(1)确定要展示和分析的数据范围和主题,并收集相关数据。(2)根据数据的特点和分析需求,选择合适的维度和分类方式。(3)建立相应的矩阵表格,并将数据按照选定的维度和分类方式进行填充。(4)根据矩阵数据表中的信息八、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1.概述1.1. 相关分析:是用来确定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强度和方向的统计方法。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找出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比如身高和体重之间的关系。相关系数是用于衡量这种关系的数值,它会根据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的(如身高和体重的关系)、负相关的(如距离和听到的声音大小的关系)或没有关系(如硬币抛掷的次数和字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来变化。1.2. 简单线性回归:是预测一个因变量(也称为响应变量或目的变量)基于一个自变量(也称为预测变量或解释变量)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我们假设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即因变量的变化可以由自变量的变化来解释。我们用一条直线来描述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条线是通过最小化预测误差平方和来得到的。1.3. 多元线性回归:是预测一个因变量基于两个或多个自变量的方法。这种方法与简单线性回归类似,但多元线性回归允许我们考虑多个可能影响因变量的因素。在这个模型中,我们用一条平面(在两个或多个自变量的情况下)来描述因变量和每个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个平面是通过最小化预测误差平方和来得到的。2.相关分析2.1. 相关和回归的区别相关分析: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回归分析:研究一个因变量和一个或多个自变量之间的关系。2.2. 建立散点图2.3. 计算相关系数公式计算:r=(∑[(xi-μi)(yi-μy)]/√(∑(xi-μi)²*∑(yi-μy)²))2.4. 常犯的错误1)混淆相关和因果关系2)忽略其他变量的影响3)不适当的回归分析4)不正确的使用相关系数5)不正确的解释相关系数3.回归分析3.1. 建立回归方程式1)收集数据(自变量和因变量数据)2)数据清洗(去除无效数据、缺失值)3)选择模型(选择合适的回归模型)4)构建回归方程式(用数学公式表示)5)估计参数(用最小二乘法等统计方法)6)检验模型(检验模型的拟合度和显著性)3.2. 如何诊断(诸如残差图、诊断曲线)3.3. 如何预测(对新的自变量值进行预测,得到因变量的预测值)4.案例分享:相关回归案例分享5.实践演练:相关回归实践演练 九、 课程总结与互动交流

添加企业微信

1V1服务,高效匹配老师
欢迎各种培训合作扫码联系,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